词典 尺牍 尺牍的意思
chǐ

尺牍

简体尺牍
繁体尺牘
拼音chǐ dú
注音ㄔˇ ㄉ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hǐ chě,(1)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组词】:尺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尺短寸长。尺牍。(2) 量长度的器具。【组词】:竹尺。(3) 像尺的东西。【组词】:铁尺。仿尺。戒尺。(4) 形容微少或短小。【组词】:尺布。咫尺天涯。 ◎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dú,(1)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例句】:文牍(公文)。尺牍(书信)。案牍。(2) 古代乐器名。

基本含义

指书信、文书。

尺牍的意思

尺牍 [chǐ dú]

1. 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尺牍 引证解释

⒈ 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

《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⒉ 信札,书信。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緹縈 通尺牘,父得以后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禰衡 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唐 欧阳詹 《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於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牘进退於人乎?”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尝有应制科人 成鋭,集诗三篇,国子博士 侯君 以献於 随,随 览之,乃亲笔尺牘答 侯君。”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牘。”
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 郑板桥 《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 袁中郎 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

⒊ 文辞。

《南史·蔡景历传》:“景歷 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牘,工草隶。”
《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 鸿都门 下,后诸为尺牘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刘勋》:“少宣 长於尺牘,落笔皆有可观。”

⒋ 指墨迹,字迹。

《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询 初效 王羲之 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牘所传,人以为法。”


国语词典

尺牍 [chǐ dú]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函牍 信札 尺素 书翰 书信


尺牍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书信释义:信常有书信往来。
    • 2.
      书札释义:书信。
    • 3.
      书牍释义:书信。
    • 4.
      书翰释义:文字;书信。亦谓作书。
    • 5.
      信件释义:书信和递送的文件、印刷品。
    • 6.
      信札释义:书信。
    • 7.
      函件释义:信件。
    • 8.
      函牍释义:书信;信件。
    • 9.
      尺书释义:⒈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⒉指书信。⒊指诏书。
    • 10.
      尺简释义:⒈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⒉指极少量的简策;书籍。
    • 11.
      尺素释义: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书写文章,故称这种短笺为尺素。 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 也用以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12.
      文书释义:⒈公文、书信、契约等。⒉某些机关或部队中从事公文、信件工作的人员。
    • 13.
      文牍释义:⒈公文、书信的总称。⒉旧时称担任文牍工作的人。
    • 14.
      竹简释义: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
    • 15.
      简牍释义:指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后来也指称书信。
    • 16.
      翰札释义:书札,翰牍。

尺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赘释义:不说多余的话。 宋 胡安国《春秋传·隐公四年》:“《春秋》立义至精,辞极简严而不赘也。”后用为书信结尾的套语。意谓不再多言。清 颜光敏 辑《颜氏家藏尺牍·孔处士贞灿》:“兹 单县 库吏 刘之粹,於二十年考过吏目职,今入都候选……更求推爱,叨宠无量。不赘。”
    • 2.
      书尺释义:⒈尺牍,书信。⒉文具名。即书镇。
    • 3.
      云谊释义:高厚的情谊。 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李之粹》:“惟老年臺不吝郢政,足纫云谊,容晤未既。”
    • 4.
      伯远帖释义:晋 王珣 尺牍,五行四十七字,行书。 此帖笔法峻拔刚断,意味高古,为 晋 人妙品。
    • 5.
      宣德炉释义:明 朝 宣德 年间铸造的铜质香炉。省称“宣炉”。由于铜经过精炼,又加进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色泽极为美观,成为 明 代一种著名的美术工艺品。炉,也写作“鑪”。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后人评宣炉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藏经纸色为最。”《颜氏家藏尺牍·程处士邃》:“宣鑪所重别真伪。美式非所急。世之罕物,岂能求全?”《恨海》第九回:“鹤亭 见他两天不回,有点疑心,到书房里一看,桌上放着一个心爱的宣德炉没了。”鲁迅《呐喊·阿Q正传》:“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捡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
    • 6.
      尺牍释义: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尺牍大全》(教人如何写信的书)。
    • 7.
      尽其在我释义:谓尽自己的力量做好应做的事。清 王韬《书重刻<弢园尺牍>後》:“夫今時之所急,亦惟輯强鄰、御外侮而已,二者要惟先盡其在我耳。”叶圣陶《脚步集·过去随谈》:“人家却说了:‘现在的大学,名而已!你何必拘拘?’我想这固然不错;但从‘尽其在我’的意义着想,不能因大学不像大学,我就不妨去当不像大学教员的大学教员。”
    • 8.
      杂差释义:⒈零杂差使。《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小船四隻,一者护送,二者以备杂差。”茅盾《子夜》三:“而且即使平均分配,则连拿‘引’字帖的,伺候灵前的,各项杂差的……总共不下一百人的他们这当差‘连’,每人所得也就戋戋了。”⒉古代徭役之一。《清会典·礼部·养老》:“顺治 元年定,凡军民人等,年七十以上者,免其丁夫杂差。”《颜氏家藏尺牍》卷三:“至於从前杂差之弊,凋残之病,笔不能道。以千百仅存之孑遗,半为差徭所驱逐。有鬼无人,有土无屋,竟不成邑。”
    • 9.
      简尺释义:犹尺牍,书信。
    • 10.
      耽情释义:犹专心;潜心。《宋书·律历志中》:“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吴祭酒尺牍》:“官京师时,耽情骚雅,不屑奔走权门。”
    • 11.
      自玉释义:自行珍重。 《颜氏家藏尺牍·于参议觉世信》:“当兹溽暑炎歊,惟冀年兄节哀自玉,恢鸿大业,以显前人,则又孝之大者矣。”
    • 12.
      荆人释义:⒈楚 人,南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公至自 齐,荆 人来聘。”《韩非子·初见秦》:“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三国 魏 曹植《魏德论》:“荆 人风靡,交 益 景从。”⒉对人称己妻的谦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颜氏家藏尺牍》卷二引 清 王士祜 书:“弟去岁以荆人抱病,屏跡半载。”
    • 13.
      讯尺释义:问候的尺牍。
    • 14.
      赤牍释义:⒈尺牍。 赤,通“尺”。古代书写用的木简。⒉尺牍。赤,通“尺”。指书信。
    • 15.
      迫狭释义:⒈亦作“迫陿”。宽度窄,范围小。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中:“长公主府第,最为迫狭,计用彩绘大青、石緑,各至千觔。其他种种,有不可计者。国家帑藏,安得不虚罄乎!”⒉指见识、心胸等不宽广。明 宋濂《跋东莱止斋与龙川尺牍后》:“当时论 晦翁 者,或有迫狭之讥,而 龙川 亦甚病其细碎。”清 黄宗羲《紫环姜公墓表铭》:“以公之才……使充其所至,刻石之功,正未可量;而覆折於迫狭之世论,不復再试,是可惜也。”⒊局促;不顺心。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余﹞南游二十年,所居皆通都大邑,无山林,尝迫狭不自得。”明 唐顺
    • 16.
      郇笺释义:唐 代 韦陟,袭封 郇国公。常授意侍妾主尺牍,书于五彩笺,词旨轻重均合 陟 意,书体遒利有楷法,陟 唯署名而已。见《新唐书·韦陟传》。后因以“郇笺”敬称他人书札。

尺牍(chid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尺牍是什么意思 尺牍读音 怎么读 尺牍,拼音是chǐ dú,尺牍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尺牍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