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屋 [bǐ wū]
1. 所居屋舍相邻。家家户户。常用以形容众多、普遍。借称老百姓。
比屋 引证解释
⒈ 所居屋舍相邻。
引《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荀彧 进之 太祖”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畿 自 荆州 还,后至 许,见侍中 耿纪,语终夜。尚书令 荀彧 与 纪 比屋,夜闻 畿 言,异之……遂进 畿 於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罗 与 贾,比屋而居。”
⒉ 家家户户。常用以形容众多、普遍。
引汉 徐干 《中论·谴交》:“有策名於朝而称门生於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
《魏书·袁翻传》:“淮 海输诚, 华阳 即序,连城请面,比屋归仁。”
唐 罗邺 《牡丹》诗:“落尽春红始见花,花时比屋事豪奢。”
宋 司马光 《乞罢陕西义勇札子》:“陕西 之民,比屋凋残。”
明 高启 《大水》诗:“东江 入门流,比屋如败船。”
⒊ 借称老百姓。
引《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由是文武百辟,岳牧羣贤,至於比屋之伦,尽祝当阳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务俾比屋同沾实惠,小民咸受更生,用称朕子爱元元、抚育安全至意。”
国语词典
比屋 [bǐ wū]
⒈ 房屋并列相邻。
引《文选·左思·吴都赋》:「思比屋于倾宫,毕结瑶而搆琼。」
⒉ 每家。形容普遍、众多。
引唐·罗邺〈牡丹〉诗:「落尽春红始见花,花时比屋事豪奢。」
比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决剔释义:⒈亦作“决掦”。 亦作“决剔”。疏决,清理积滞。宋 王禹偁《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下车布政,比屋允怀,参考吏能,寻绎民病,狱讼纷紊,决剔无留。”⒉犹挑剔。决,通“抉”。挑出。清 恽敬《与宋于廷书》:“北宋 以后,儒者喜刻深,而读书又不循始终,即妄为新论,专以决剔前人瑕累为快。”《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凡详定局之见明,中书之勘会,户部之行遣……无非指擿决掦,鄙薄嗤笑。”
- 2.
困餧释义:同“困馁”。《后汉书·刘盆子传》:“帝令县厨赐食,众积困餧,十餘万人皆得饱飫。”《宋书·袁湛传》:“荣利荡其正性,赋敛罄其所资,良畴无侧趾之耦,比屋有困餧之患,中间多故,日不暇给。”《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元年》:“虏久羈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餧甚。”
- 3.
孟劳释义:宝刀名。亦泛指宝刀。《穀梁传·僖公元年》:“孟劳者,鲁 之宝刀也。”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沉閭、孟劳,须 楚 砥以敛锋。”唐 权德舆《唐故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赠太师刘公墓志铭》:“比屋之人被縵胡而挥孟劳,不知书术。”宋 梅尧臣《问答》诗:“美人赠我万钱贵,何必翦犀夸孟劳。”宋 黄庭坚《别蒋颖叔》诗:“金城千里要人豪,理君乱丝须孟劳。”
- 4.
掊敛释义:聚敛;搜刮。 《旧唐书·王播传》:“播 至 淮南 ……设法掊敛,比屋嗟怨。”《旧五代史·晋书·李金全传》:“天成 中,授 涇州 节度使,在镇数年,以掊敛为务。”宋 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明 叶盛《水东日记·广西先后守将优劣》:“﹝ 柳安远 ﹞未尝有心於掊敛,待之如一。”
- 5.
狂童释义:⒈轻狂顽劣的少年。《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孔颖达 疏:“狂童,谓狂顽之童稚。”朱熹 集传:“狂童犹狂且,狡童也。”清 宋荦《<明遗民诗>序》:“岂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鲜民,皆奏清庙之音。”⒉指狂悖作乱的人。童,奴才。此为鄙称。唐 韩愈《送张道士序》:“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唐 韩偓《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狂童容易犯 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
- 6.
瘥瘼释义:谓疫病疾苦。南朝 梁 沉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又询访狱市,博听謡俗,伤风损化,各以条闻,无使瘥瘼之苦,载兴比屋。”
- 7.
絃歌释义: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原宪 居 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 愈慷慨讲诵,絃歌不衰。”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元 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絃歌也。古人读《诗》者皆然。”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絃歌
- 8.
连甍释义:⒈形容房屋连延成片。甍,屋脊。晋 左思《蜀都赋》:“比屋连甍,千廡万室。”唐太宗《帝京篇》之一:“连甍遥接汉,飞阁迥凌虚。”清 顾禄《桐桥倚棹录·市廛》:“亦杰阁连甍,与 山景园、三山馆 鼎峙矣。”⒉指千家万户。《旧唐书·昭宗纪》:“全忠 令 长安 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 渭 浮 河 而下,连甍号哭,月餘不息。”《旧五代史·汉书·张允传》:“自诛 史弘肇 后,京城士庶,连甍恐悚。”
- 9.
里闬释义:⒈指里门。 《后汉书·成武孝侯顺传》:“顺 与 光武 同里閈,少相厚。”李贤 注:“閈,里门也。”《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閈对出,比屋连甍,千廡万室。”刘逵 注:“閈,里门也。”⒉代指乡里。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徐凝》:“﹝ 凝 ﹞与 施肩吾 同里閈,日亲声调。”清 钱谦益《雷孝子传》:“﹝其父﹞强饭徐步,优游里閈者一年而卒。”章炳麟《訄书·官统下》:“夫豪俊虽超軼於里閈之士,其材性则大氐不出其里閈。”
- 10.
陈词释义:⒈谓著述辞赋。《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王逸 注:“结续妙思,作辞赋也。”⒉陈述意见。汉 严忌《哀时命》:“为凤凰作鶉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効忠?”汉 东方朔《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词。”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倘蒙采纳施行,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⒊陈述申诉。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叶相 梦锡,尝守 常州,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叶 判曰:‘东家屋被
- 11.
陶瓦释义:⒈用陶土烧成的瓦器。 南朝 梁 沉约《七贤论》:“彼 嵇 阮 二生,志存保己,既託其迹,宜慢其形。慢形之具,非酒莫可,故引满终日,陶瓦尽年。”唐 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俭勤,盥濯陶瓦。斥遣浮华,好此綈紵。”宋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黄冈 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者也。”⒉烧制屋瓦。唐 元稹《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荆 俗不理室居,架竹苫茅,卑庳褊逼,风旱摩戛,熇然自火。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新唐书·杨於陵传》:“﹝ 杨於陵 ﹞出
- 12.
隆化释义:⒈使社会风气敦厚。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夫周而不比,羣而不党,皆始於将顺,终于匡救。济俗变教,隆化之道也。”⒉指敦厚的社会风气。 南朝 齐 谢朓 《思归赋》:“承比屋之隆化,踵芳尘之餘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望君王奋志成隆化,莫使豺狼当道。”
- 13.
风散释义:⒈谓如风消散。 《后汉书·刘陶传》:“今三郡之民皆以奔亡,南出武关,北徙壶谷,冰解风散,唯恐在后。”⒉风教散播。《晋书·文苑传·李充》:“泽洽而濡,化流风散,比屋同尘而人罔僭乱。”⒊风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