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再举 再举的意思
zài

再举

简体再举
繁体再舉
拼音zài jǔ
注音ㄗㄞˋ ㄐㄨ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ài,(1) 两次;第二次。【组词】:再次。一而再,再而三。(2) 重复;继续。【组词】:良辰难再。青春不再。(3) 副词。(①表示又一次。【组词】:再接再厉。一错再错。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多指未然:明天再来。雨不会再下。③用在两个动词之间,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做完作业再去玩。④更,更加:再好没有了。⑤表示加外有所补充:再则。)

jǔ,(1) 向上抬,向上托。【组词】: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2) 动作行为。【组词】:举止。轻而易举。(3) 发起,兴办。【组词】:举义。举办。创举。(4) 提出。【组词】:举要。举例。(5) 推选,推荐。【组词】:推举。荐举。(6) 全。【组词】:举国。举世。举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组词】:科举。举人。一举成名。(8) 攻克。【例句】:“一战而举鄢、郢”。

基本含义

再次举起或提及,表示再一次强调或重申某事物。

再举的意思

再举 [zài jǔ]

1. 再次采取行动。

3. 再度高飞。

再举 引证解释

⒈ 再次采取行动。

《管子·幼官》:“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一:“一举灭 獯 虏,再举服 羌 夷。”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驍勇百万,畜力待时,役不再举,今日之谓也。”

⒉ 再度高飞。

《楚辞·贾谊<惜誓>》:“黄鵠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紆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王逸 注:“言黄鵠养其羽翼,一飞则见山川之屈曲,再举则知天地之圜方,居身益高所睹愈远也。”


再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不上,下不下释义:⒈犹言正好,恰恰。《新唐书·藩镇传·田季安》:“﹝王师﹞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 魏 诛 赵,校罪轻重,必不先 赵 后 魏 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 而来也。”⒉形容心情不安。王安友《协作》一:“刘妈妈 看看女婿脸上不是个正色,行动与往日大不相同……老觉得是个心事,上不上下不下的,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⒊比喻事情陷入窘困的境地,进退两难。例如:由于事先对这项工作的困难估计不足,现在弄得上不上下不下的,不知如何了结?
    • 2.
      乡书释义:⒈家信。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元 揭傒斯《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⒉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翁中丞》:“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 3.
      优壮释义:优美遒劲。唐 无名氏《玉泉子》:“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词理优壮。凡再举,成名。”
    • 4.
      体问释义:探问。 宋 欧阳修《再举米光濬状》:“臣昨往 岢嵐,亲见 光濬 絶无病状,体问得去年偶因饮酒,暂曾不安。”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我向前体问俺浑家去。”《醒世姻缘传》第八回:“却説 晁住 到了京,各处体问,寻到傍晚止,寻见 胡旦。”
    • 5.
      南牧释义:⒈南下放牧。引申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侵。语本 汉 贾谊《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侦谍不敢东窥,驼马不敢南牧。”唐 白居易《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胡马辞南牧,周 师罢北征。”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序》:“失此二者之机会,故令贼志益侈,再举南牧,无所忌惮,遂有并吞华夏之心。”⒉到南方去任州官。南朝 齐 谢朓《<酬德赋>序》:“右卫 沉侯 以冠世伟才,眷予以国士,以 建武 二年予将南牧,见赠五言。”清 钱谦益《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三:“砚澌冻合愁南
    • 6.
      壮气释义:⒈豪迈、勇壮的气概。《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寧 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 尤嘉之。”《北齐书·高昂传》:“﹝ 高昂 ﹞幼稚时,便有壮气。长而俶儻,胆力过人,龙眉豹颈,姿体雄异。”唐 韩愈《赠族侄》诗:“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三国演义》第八二回:“先主 曰:‘朕正欲观汝壮气。’即命 关兴 前往。”黄兴《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之前因后果》:“然自此役后,同志不以挫折灰其壮气,图谋再举,弥增激厉。”⒉旺盛发达的地气。堪舆家所称主世代兴旺的土地风水。《新唐书·杜正伦传》:“诸
    • 7.
      它年释义:以后的某年或某一时期。《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讲武储粮图再举,它年六国一齐休。”明 高启《九日与客登虎丘》诗:“它年何必问谁健,但令不负持螯手。”
    • 8.
      本根释义:⒈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宋 李纲《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清 邵曾训《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⒉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宋 司马光《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明 李东阳《
    • 9.
      榑槐释义:扶桑与槐树。借指公卿。《清史稿·礼志七》:“嘉庆 初元再举,设宴 皇极殿 ……上自榑槐,下逮袀襏,以至 蒙、回、番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 陪价,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诚盛典也。”参见“槐棘”。
    • 10.
      浄院释义:寺院。唐 姚合《寄灵一律师》诗:“焚书钞律千餘纸,浄院焚香独受持。”明 唐顺之《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诗之二:“浄院早凉生,佳宾四座倾。”
    • 11.
      袀袯释义:一色粗布衣服。 借指庶民百姓。《清史稿·礼志七》:“千秋宴…… 嘉庆 初元再举,设宴 皇极殿 ,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邀赏者五千人。上自榑槐,下逮袀襏,以至 蒙 、 回 、 番部 、 朝鲜 、 安南 、 暹罗 、 廓尔喀 陪价,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诚盛典也。”
    • 12.
      谍知释义:探知;暗中查明。《新唐书·张延赏传》:“朏 酣乱不设备,延赏 谍知之。”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竦 谍知其情,坚守不动,元昊 亦踰年不敢輒侵其疆。”清 魏源《圣武记》卷六:“阮氏 谍知虚实,於岁暮倾巢再举袭国都。”
    • 13.
      赐酺释义:秦 汉 之法,三人以上不得聚饮,朝廷有庆典之事,特许臣民聚会欢饮,此谓“赐酺”。 后世王朝遂为一种宴饮庆祝活动。《新唐书·高宗纪》:“永淳 元年二月癸未,以孙 重照 生满月,大赦,改元,赐酺三日。”《宋史·礼志十六》:“赐酺,自 秦 始,秦 法,三人以上会饮则罚金,故因事赐酺,吏民会饮,过则禁之。唐 尝一再举行。”《清史稿·圣祖纪二》:“乙丑,上閲射,赐酺。”参阅《汉书·文帝纪》。
    • 14.
      适馆授粲释义:谓诸侯或附属国国君入为天子卿士并被授予封地俸禄。 语本《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毛 传:“诸侯入为天子卿士受采禄。”元 程鉅夫《安南国王陈益稷加恩制》:“拯溺救焚,从王师凡一再举;适馆授粲,留湖右几三十年。”
    • 15.
      陪价释义:随从人员。《清史稿·礼志七》:“千秋宴…… 嘉庆 初元再举,设宴 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邀赏者五千人。上自榑槐,下逮袀襏,以至 蒙、回、番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 陪价,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诚盛典也。”
    • 16.
      鹓侣释义:朝中同僚。 唐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鵷侣从兹洽,鸥情转自縻。”唐 罗隐《送光禄崔卿赴阙》诗:“鵷侣寂寥曹署冷,更堪呜咽问田园。”明 唐顺之《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诗之一:“玉佩皆鵷侣,金河即凤池。”

再举(zaij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再举是什么意思 再举读音 怎么读 再举,拼音是zài jǔ,再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再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