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字 [yīn zì]
1. 用以注音的同音或音近的汉字。
音字 引证解释
⒈ 用以注音的同音或音近的汉字。
引唐 张守节 《史记正义·论音例》:“然则先儒音字,比方为音。”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论反切所自始》:“郑康成 注‘六经’, 高诱 解《吕览》、《淮南》, 许慎 造《説文》, 刘熙 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
音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眼鸡释义:⒈即乌眼鸡。 一种好斗的雄鸡。五为乌的借音字。喻强悍之人。⒉喻冤家对头。
- 2.
体式释义:⒈文字的式样: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⒉体裁。
- 3.
借对释义: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 唐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 唐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 唐 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
- 4.
假对释义:就是指诗文对偶中的借对,即内容虽不成对偶但是字面却成对偶,或者因其谐音字成对偶者。
- 5.
八思巴字释义:八思巴 奉 元世祖 命制订的拼音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名“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字”。至元 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计有辅音字母二十九个,元音字母五个,半元音字母两个,另有两个冠于元音开头音节上的符号。曾用于官方文书、译书、为汉字注音等方面。
- 6.
勉旃释义:努力。 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汉书·杨恽传》:“方当盛 汉 之隆,愿勉旃,毋多谈。”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宋 欧阳修《送谢中舍》诗之二:“人生白首吾今尔,仕路青云子勉旃。”李大钊《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诸君本此进行,将来对于世界造福不浅,勉旃。”
- 7.
印刷体释义:文字或拼音字母的印刷形式(区别于“手写体”)。见〖手写体〗。
- 8.
卷舌音释义:⒈即舌尖后音。指辅音的舌尖音中,舌尖和上颚前部接触以形成对气流的阻碍而发出来的音。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zh、ch、sh、r。也叫翘舌音。⒉即舌尖后音。指辅音的舌尖音中,舌尖和上颚前部接触以形成对气流的阻碍而发出来的音。又称翘舌音。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zh、ch、sh、r。
- 9.
大写释义:⒈汉字数目字的一 种笔画繁多的写法。如一写作“壹”,十写作“拾”,百写作“佰”等。多用于填写款项凭证。与“小 写”相对。⒉某些拼音字母中一种写法。如拉丁字母的A、B、C(小写为a、b、c)等。多用于句首和专名 的第一个字母。与“小写”相对。
- 10.
大楷释义:⒈手写的大的楷体汉字。⒉拼音字母的大写印刷体。
- 11.
字母释义:⒈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的书写单位:拉丁字母。注音字母。⒉音韵学上指声母的代表字,如“明”代表m声母。
- 12.
小写释义:⒈汉字数目字的一种笔画简单的写法。如一、二、三等。与“大写”相对。⒉某些拼音字母中的一种写法。如拉丁字母的a、b、c(其大写为A、B、C)等。与“大写”相对。
- 13.
小楷释义:⒈手写的小的楷体汉字:蝇头小楷。 ⒉拼音字母的小写印刷体。
- 14.
异读字释义:文言文的语音部分,除了多音字的辨析之外,还包括异读字的问题。
- 15.
急言释义:⒈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 与“缓言”、“徐言”对言。有i介音的细音字,因发音时口腔的气道先窄而后宽,肌肉先紧而后松,其音急促,故名。⒉激切的言辞。
- 16.
恶唑释义:有机化合物译音字,oxazole含有一个氧和一个氮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 17.
手写体释义:文字或拼音字母的手写形式(区别于“印刷体”)。如:直zhí(印刷体);直(手写体)。
- 18.
拼写释义:用拼音字母按照拼音规则书写。
- 19.
拼式释义:拼音字母的拼写方式。
- 20.
新文字释义:三十年代前期一部分文化人鉴于汉字难认、难写、不利大众学习的缺点,主张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当时称这种拼音文字为新文字。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当没有看见拉丁化的新文字之前,就很难明确的断定以前的注音字母和罗马字拼法,也还是麻烦的,不合实用,也没有前途的文字。”朱自清《论通俗化》:“于是乎已故的 宋阳 先生指出这是绅士们的白话,他提倡‘大众语’,这当儿更有人提倡拼音的‘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