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卑 [zūn bēi]
1. 贵贱;位分的高低。
3. 指长辈和晩辈。
尊卑 引证解释
⒈ 贵贱;位分的高低。
引《史记·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隋书·音乐志上》:“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
⒉ 指长辈和晚辈。
引《礼记·乐记》:“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后汉书·乌桓传》:“婿随妻还家,妻家无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十:“她也很生气,头一回见面,说话这么不客气,简直不拿她当婶婶看待,没有个长幼尊卑。”
国语词典
尊卑 [zūn bēi]
⒈ 贵贱。指位次的高低。
引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六七:「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
《三国演义·第二〇回》:「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
⒉ 长辈和晚辈。
引《礼记·乐记》:「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后汉书·卷九〇·乌桓鲜卑传·乌桓传》:「婿随妻还家,妻家无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
尊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天下泽释义:是讲究尊卑上下等级的。
- 2.
上座释义:座位分尊卑时,最尊的座位叫上座。
- 3.
中轿释义:清 时官员乘轿,依官级的尊卑而定轿夫的人数。四人抬的叫中轿。《官场现形记》第七回:“大家已等的心焦,才见他坐着姊夫公馆里的四人中轿,吃的醉醺醺而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后面跟着一顶洋蓝呢中轿,上着轿帘,想来里面坐的,定是一位女太太。”
- 4.
九饭释义:⒈谓“尸”受饭九次。 古代祭礼,由活人扮“尸”代表被祭者受饭,受饭次数因尊卑而不同。士之礼为九饭。⒉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於卫,緼袍无表,三旬而九食。”后以“九饭”喻贫寒。
- 5.
五品释义:⒈五常。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孔 传:“五品谓五常。”孔颖达 疏:“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晋 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五品时训,民神攸鑠。”明 归有光《明君恭己而成功》:“当 尧 之时,天下之故多矣,洪水方割矣,民未粒食而阻飢矣,五品不逊矣,五刑未明矣。”⒉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汉书·王莽传中》:“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颜师古 注:“五品即五常,谓仁、义、礼、智
- 6.
五章释义:⒈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杜预 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清 沉育《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⒉泛指五采。唐 李白《古风》诗之四:“凤飞九千仞,五章备綵珍。”⒊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尉缭子·经卒令》:“卒有五章
- 7.
亲不敌贵释义:亲:亲戚;敌:相当;贵:地位。亲情不能胜过职位的尊卑。形容人情淡薄。
- 8.
人伦释义:中国古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关系。
- 9.
人伦纲常释义: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人伦纲常泛指封建礼教的道德准则。
- 10.
令格释义:令、格均为古代律法,因以“令格”泛指国家的法令或规章。《新唐书·刑法志》云:“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魏书·刑罚志》:“十二年詔:‘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新唐书·舒元舆传》:“岁有才德纔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 11.
仪位释义:礼仪、爵位。语本《周礼·夏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郑玄 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春秋·桓公十六年》“夏四月”宋 胡安国 传:“夫乱之所由生也,则仪位以为阶。《春秋》防微杜渐,尤严於名。”
- 12.
伦理结构释义:王洋所著的《伦理结构、尊卑与社会生产》一书中首创的概念,指的是:按照一定尊卑和亲疏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它可以宏观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种文明,也可以微观到一个家庭,一个社团,一个企业。 尊卑和亲疏是被某种文化体系下的社会道德观念所认同的,因此有伦理属性。
- 13.
体敌释义:谓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尊卑。
- 14.
僭坐释义:不按尊卑位序就座。亦用为谦词。
- 15.
冠上履下释义: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
- 16.
冠履释义:亦作“冠屨”。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
- 17.
冠履倒易释义: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18.
冠履倒置释义:也说冠履倒易。比喻上下颠倒,尊卑不分。《后汉书·杨赐传》:“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履(lǚ):鞋子。
- 19.
冠屦倒施释义: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同“冠履倒易”。
- 20.
分亲释义:谓各人自己分内的亲戚。《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杜预 注:“庶人无復尊卑,以亲疏为分别也。”陆德明 释文:“分,扶问切,又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