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志 [shān zhì]
1. 记述山川名胜的文章。
山志 引证解释
⒈ 记述山川名胜的文章。
引隋 江总 《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记岁月;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
清 厉鹗 《游洞霄宫》诗:“幽泉涤砚作山志,俗士未许窥清襟。”
山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品松释义:松树名,在 嵩山 少林寺,相传 唐 武则天 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 2.
三茅君释义: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茅衷。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后名 三茅山,简称 茅山,在今 江苏 句容县),得道成仙,太上老君 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 茅君。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
- 3.
南楼释义:⒈在南面的楼。南朝 宋 谢灵运 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闻人倓 注:“灵运《游名山志》:‘始寧 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 横山。’”唐 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宋 陆游《蝶恋花·离小益作》词:“千里斜阳鐘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⒉古楼名。在 湖北省 鄂城县 南。又名 玩月楼。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庾太尉(庾亮)在 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 殷浩、王胡之 之徒登 南楼 理咏。”唐 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清景 南楼 夜,风流在 武
- 4.
即目释义:⒈眼前所见。南朝 梁 锺嵘《诗品》卷中:“‘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风’,亦惟所见。”隋 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记即目,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⒉目前;现在。宋 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思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有九州安抚,即目招军。”《水浒传》第十二回:“即目盗贼猖狂,国家用人之际。”
- 5.
彭涓释义:彭祖 和 涓子 的并称。二人均为传说中的长寿者。《晋书·郭璞传》:“不寿殤子,不夭 彭 涓,不壮秋毫,不小 太山。”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获水》:“赵 人有 琴高 者,以善鼓琴为 康王 舍人,行 彭 涓 之术,浮游 碭郡 间二百餘年。”南朝 梁 陶弘景《寻山志》:“仰 彭 涓 兮弗远,必长年兮可期。”
- 6.
枕嵓漱流释义:同“枕2石漱流”。 嵓,“巖”的古字。南朝 宋 谢灵运《游名山志》:“俗議多云,歡足本在華堂,枕嵓漱流者乏於大志,故保其枯稿。余謂不然。”
- 7.
柯城释义:概述:泛指衢州府城!衢州府城是府、县二级共城的一座古城。柯城,一词始见于明朝诗人的诗文中,衢城称为柯城,始于何时?据《烂柯山志》称:明嘉靖年间。
- 8.
菌蟪释义:朝菌和蟪蛄。 语本《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南朝 梁 陶弘景《寻山志》:“悼菌蟪之危促,羡灵椿兮未央。”
- 9.
铁桥释义:⒈用钢铁等建造的桥,多为通火车之用。⒉指 广东省 增城县 东 罗浮山 中的石梁,望之如桥,因称。唐 曹唐《送羽人王锡归罗浮》诗:“石磴倚天行带月,铁桥 通海入无尘。”宋 苏轼《游罗浮山示儿子过》诗:“铁桥 石柱 连空横,杖藜欲趁飞猱轻。”自注:“山有 铁桥、石柱,人罕至者。”清 林则徐《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诗:“铁桥 石柱 我未到,黄湾 胥口 先句留。”参阅 明 陈琏《罗浮山志·洞天福地》。⒊地名。在 云南省 中甸县 境。唐 置铁桥,跨 金沙江,以通 吐蕃。吐蕃 于此置 铁桥城,为 吐蕃 十六城之一。《
- 10.
龂腭释义:同“齦齶”。 唐 柳宗元《游黄溪记》:“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頦頷齗齶。”《广群芳谱·茶谱一·茶一》:“《黄山志》:莲花菴 旁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齗齶,谓之 黄山 云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