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筹 [gēng chóu]
1. 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
3. 借指时间。
更筹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
引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诗:“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宋 欧阳澈 《小重山》词:“无眠久,通夕数更筹。”
明 朱鼎 《玉镜台·闻鸡起舞》:“多少红楼长夜宴,欢娱甚,独教辛苦执更筹。”
⒉ 借指时间。
引唐 李福业 《岭外守岁》诗:“冬去更筹尽,春随斗柄迴。”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你不索问更筹,则看这水云收。”
国语词典
更筹 [gēng chóu]
⒈ 古代夜间计时的器具。
引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诗:「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凡奏事,遣官送之,昼题时刻,夜题更筹。」
⒉ 时间。
引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词:「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更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宵衣释义:⒈天不亮就穿衣起身。 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南朝 陈 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唐 许浑《秋日早朝》诗:“宵衣应待絶更筹,环珮鏘鏘月下楼。”《旧唐书·懿宗纪》:“况荷十七圣之鸿休,绍三百年之庆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宋 王禹偁《献转运使雷谏议》诗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国,君王无事免宵衣。”参见“宵衣旰食”。⒉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綃”。《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
- 2.
斑衣释义:⒈汉 代虎贲骑士着的虎纹单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被豳文,跨野马”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曰:“著斑衣”。司马贞 索隐引 文颖 曰:“著斑文之衣。《舆服志》云‘虎賁骑被虎文单衣’,单衣即此斑文也。”⒉彩衣。亦指服彩衣。《南史·张裕传》:“﹝ 张嵊 ﹞少敦孝行,年三十餘,犹斑衣受 稷(张稷)杖。”宋 张元干《满庭芳》词:“满泛椒觴献寿,斑衣侍,云母分屏。”明 陈汝元《金莲记·射策》:“锦衣舞处更筹晚,更舞斑衣欢笑好,靖忠猷,佐圣朝。”清 顾炎武《与李湘北书》:“俾得归供菽水,入侍刀圭。则此一日之斑衣,
- 3.
晓筹释义:拂晓的更筹。 指拂晓时刻。
- 4.
更签释义:即更筹。
- 5.
牙筹释义:⒈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算筹。 ⒉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酒筹。⒊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更筹。⒋象牙或骨、角制的计数博筹。
- 6.
签声释义:古代晚间报更时,更筹掷地的响声。
- 7.
签筹释义:更筹。古代计时报更的竹签。
- 8.
走筹释义:打更;巡夜。 筹,更筹。
- 9.
邮签释义:亦作“邮籖”。 驿馆驿船等夜间报时的更筹。
- 10.
金狄释义:⒈金人。铜铸的人像。《文选·张衡<西京赋>》:“高门有閌,列坐金狄。”李善 注:“金狄,金人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按 秦始皇 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於 临洮,长五丈餘,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唐 李商隐《石城》诗:“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清 孙中岳《大侄书金陵回即走西安怅然念之》诗:“故宫荒草埋金狄,客路秋风动石鲸。”⒉借指佛或佛教。《旧唐书·武宗纪》:“一朝隳残金狄,燔弃胡书,结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鄙夫之口。”宋 苏轼《赠梁道人》诗:“
- 11.
铜签释义:⒈见“铜籤”。⒉亦作“铜签”。古代报时示警时用的铜制更筹。⒊指戈矛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