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tù xiě]
1. 病证名。指内脏出的血从嘴里吐出,无呕声,也无咳声。包括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出血。
英[hematemesis;]
吐血 引证解释
⒈ 内脏出血从口中吐出。
引《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密书请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正旦, 种 上寿於 超,超 搥胸吐血曰:‘闔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三折:“若不是我 尉迟恭 来的早呵,险些儿落在他勾中。被某一鞭打的那廝吐血而走。”
巴金 《秋》四一:“枚少爷 已经停止吐血,他在他妻子的腿上伏了一阵。”
国语词典
吐血 [tù xiě]
⒈ 消化道内出血,而呕吐出来的现象。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
《三国演义·第三一回》:「且说袁绍自旧岁感冒吐血症候,今方稍愈,商议欲攻许都。」
⒉ 形容非常激动、生气。
例如:「一想起他说的那些话,就让人吐血。」
吐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号释义:⒈一声号哭。 《晋书·阮籍传》:“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棊,对者求止,籍 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⒉一种勋号或名号。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紱,駙马奉车,趣得一号……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⒊一个号令。《朱子语类》卷二一:“若不敬,则欲不可得。如出一令,发一号,自家把不当事忘了,便是不信。”⒋又称。《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 费禕 副贰”裴松之 注引 晋 常璩《华阳国志》:“时 蜀 人以 诸葛亮、蒋琬
- 2.
七星草释义:金星草的别名。 治小儿惊风、咳嗽、吐血等。
- 3.
伏龙土释义:一种药物,主治脾气虚寒,摄血无力所致吐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证,每配伍行气温阳摄血药。
- 4.
吐红释义:吐血。
- 5.
欧血释义:吐血。
- 6.
殴血释义:吐血。
- 7.
毁瘠释义:亦作“毁眥”。 亦作“毁胔”。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荀子·礼论》:“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姦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后汉书·东海恭王彊传》:“﹝ 孝王 臻 ﹞及弟 蒸乡侯 俭 并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毁眥。”《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和(刘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明史·张栋传》:“母卒,栋 年已六十,毁瘠庐墓,竟卒於墓所。”
- 8.
猪肺丸释义:是一种药名,主治吐血。
- 9.
节岁释义:⒈四季节令和年节。《南齐书·王延之传》:“延之 家训方严,不妄见子弟,虽节岁问讯,皆先克日。”《南齐书·孝义传·杜栖》:“每营买祭奠,身自看视,号泣不自持。朔望节岁,絶而復续,吐血数升。”⒉指经年。唐 韩愈《苦寒歌》:“黄昏苦寒歌,夜半不能休;岂有不阳春,节岁聿其周。”
- 10.
虚劳吐血释义:病证名,由五脏虚损导致的吐血。
- 11.
血不归经释义:中医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外的病理现象。 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吐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
- 12.
血疾释义:指便血、吐血、咳血等出血的疾病。 宋 陆九渊《与朱元晦书》:“某旧有血疾,二三年寖剧,近又转而成痔。”明 袁中道《答王天根书》:“弟两年来,以苦思得血疾,誓不作应酬文。”
- 13.
迸伤释义:方言。 因勉强干重活致使身体受伤。迸,通“屏”。《新民晚报》2:“碰到青年农民说是迸伤,遇到年龄大的说是腰伤。”中医指胸胁内伤症,多由举重过度、用力不当或突然动作而致。症见胸闷胀痛,若络脉损裂,则有吐血现象。
- 14.
青黛释义:⒈中药名。 也称靛花。马蓝、木蓝、蓼蓝、菘蓝等茎、叶经加工制成的粉末状物,性寒、味咸,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主治热毒发斑、吐血等症;外敷治疮疡、痄腮。⒉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常用以画眉。⒊借指眉头。
- 15.
龟胶释义:龟胶具有滋阴、补血,止血的功效,用于主治阴虚血亏、劳热骨蒸、吐血、衄血、烦热惊悸、肾虚腰痛、脚膝痿弱、崩漏、带下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