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德劭 [nián gāo dé shào]
1. 年岁高,德望随之而高。
例他红润的面容和满头银发给人以年高德劭的印象。
英[ venerable; be advanced in years and highly respected; ]
2. 年岁大,品德好。
英[ of venerable age and eminent virtue; ]
国语词典
年高德劭 [nián gāo dé shào]
⒈ 语本汉·扬雄指年纪大而有德望。明·张四维后用为祝寿用语。也作「德高年劭」、「德硕年高」、「德劭年高」。
引《法言·孝至》:「吾闻诸传:『老则戒之在得』。年弥高而德弥劭者,是孔子之徒与!」
《双烈记·第二出》:「终南山有一隐士,年高德劭,时望所尊,人皆称为陈公。」
近德高望重
反年少无知 老奸巨猾
年高德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老释义:⒈指年高德劭之人。《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孔子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遗一老。’”⒉泛称老者。唐 王维《酬诸公见过》诗:“仰厠羣贤,皤然一老。”宋 陈师道《还里》诗:“向来千里聚,一老尚徜徉。”⒊指元老。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昔 汤 入 夏,付国于 文祀;西伯 之 殷,委国于一老。”王闿运《哀江南赋》:“既伤一老,申命元臣。”
- 2.
乡老释义:⒈《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 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 清 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⒉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唐 卢纶《送菊潭王明府》诗:“唯应理农后,乡老贺君闲。”《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设祭於享
- 3.
乡耆释义:乡里中年高德劭的人。
- 4.
养老乞言释义: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对年高德劭者按时饷以酒食,并向他们求教,谓之养老乞言。 《诗·大雅·行苇序》:“周 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礼记·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詔之於东序。”唐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在 周 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清 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史孔吉授徵仕郎母潘氏仍前封制》:“朕方有意於养老乞言之事,而侍养之臣,祥祉如是。”
- 5.
养老礼释义:古代对年高德劭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的礼节。《东观汉记·明帝纪》:“冬十月,﹝ 明帝 ﹞幸辟雍,初行养老礼。”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明帝 永平 二年,临辟廱,行大射养老礼。”亦省称“养老”。《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 以燕礼,夏后氏 以饗礼,殷 人以食礼,周 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於乡;六十养於国;七十养於学,达於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养老》:“洪武 十九年六月詔,天下行养老之政。”清 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餘年间,圣祖神孙三
- 6.
大宾释义:⒈周 王朝对来朝觐的要服以内的诸侯的尊称。《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郑玄 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⒉泛指国宾。《论语·颜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明 宋濂《林君母墓铭》:“吾母事吾大父母,如子事父,敬吾父犹大宾。”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象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⒊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也称“大宾”。《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是做过 福建 汀州
- 7.
年高释义:年纪大年高德劭。
- 8.
旧人释义:⒈谓年高德劭的旧臣。《书·盘庚上》:“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孔 传:“先王谋任久老成人共治其政。”明 张居正《请乞优礼耆硕以光圣治疏》:“如蒙皇上俯念 阶 为先朝元辅,当代旧人,特勅该部查照 嘉靖 年间事例,差行人一员賫勅前去存问,仍量加赏賚,用示优崇。”⒉久于其位的人;原有的人员。唐 张九龄《敕四镇节度使王斛斯书》:“卿彼诸将,皆是旧人,既諳山川,又能料敌。”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復来,自 周丞相 子充 一人外,皆无復旧人,虽吏胥亦无矣。”⒊旧交;故人。汉 王充《论衡·问
- 9.
灵椿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树。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唐 韩偓《小隐》诗:“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 庄生 始欲齐。”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和那瑶草为隣,灵椿共茂,丹桂同芳。”清 赵翼《放言》诗:“灵椿寿八千,朝菌及夕萎。”⒉喻年高德劭的人。前蜀 张蠙《投翰林张侍郎》诗:“丹穴虽无凡羽翼,灵椿还向细枝条。”宋 辛弃疾《沁园春·寿赵茂嘉郎中》词:“天教多寿,看到貂蝉七叶孙。君家里,是几枝丹桂,几树灵椿?”⒊比喻父亲。五代 冯道《赠窦十》诗:“燕山 竇十郎,教子有义方
- 10.
耆儒硕德释义:年高德劭的儒者。唐 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碩德,爲之師保。”
- 11.
耆儒硕老释义:年高德劭的儒者。
- 12.
耆寿释义:⒈年高德劭者。亦泛指老寿之人。《书·文侯之命》:“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孔 传:“即我治事之臣,无有耆宿寿考俊德在其服位,我则材劣无能之致。”唐 刘禹锡《代谢冬衣表》:“中使 王国清 至,伏奉圣旨,慰劳臣及将佐、官吏、僧道、耆寿、百姓等。”明 宋濂《送和赞善北归养母诗序》:“耆寿之朋,簪缨之儔,闻 希文 之归,必行斝授餼,委曲相问劳。”清 龚自珍《明良论三》:“虽有耆寿之德,老成之典型,亦足以示新进。”⒉高寿。宋 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二:“国朝宰相享耆寿者:宋惠安 八十、张邓公 八十六
- 13.
耆德释义: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书·伊训》:“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唐 韩愈《论孔戣致仕状》:“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四:“卿忠言嘉諫,宜时有陈奏,以副朕眷待耆德求治之意。”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叙》:“是故非耆德大宿,登相家之閫閾,鲜有能涉性海之洪澜,躋智岳於层颠者也。”
- 14.
迦叶释义:释迦 弟子以 迦叶 为名者五人,经论中单称 迦叶 是指 摩诃迦叶波,他年高德劭,称为 大迦叶。释迦 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国 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故以头陀为称首。”李善 注:“大迦叶 比丘,是 释迦牟尼佛 大弟子。”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是时 迦叶 告诸众曰:‘如来 寂灭,世界空虚,当集法藏,用报佛恩。’”元 耶律楚材《太阳·利道拔生》诗:“箇箇既知 迦叶 富,人人休怨 释迦 慳。”清
- 15.
须菩提释义:⒈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长者 鸠留 之子,出家为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维摩诘经·弟子品》:“佛告 须菩提:‘汝行诣 维摩詰 问疾。’”僧肇 注:“须菩提、秦 言 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⒉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百丈大智禅师》:“於是创意别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 16.
齿德释义:⒈《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宋 魏了翁《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明 许自昌《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⒉年高德劭。明 瞿佑《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清 方苞《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⒊指年高德劭的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
年高德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老释义:⒈指年高德劭之人。《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孔子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遗一老。’”⒉泛称老者。唐 王维《酬诸公见过》诗:“仰厠羣贤,皤然一老。”宋 陈师道《还里》诗:“向来千里聚,一老尚徜徉。”⒊指元老。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昔 汤 入 夏,付国于 文祀;西伯 之 殷,委国于一老。”王闿运《哀江南赋》:“既伤一老,申命元臣。”
- 2.
乡老释义:⒈《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 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 清 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⒉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唐 卢纶《送菊潭王明府》诗:“唯应理农后,乡老贺君闲。”《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设祭於享
- 3.
乡耆释义:乡里中年高德劭的人。
- 4.
养老乞言释义: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对年高德劭者按时饷以酒食,并向他们求教,谓之养老乞言。 《诗·大雅·行苇序》:“周 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礼记·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詔之於东序。”唐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在 周 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清 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史孔吉授徵仕郎母潘氏仍前封制》:“朕方有意於养老乞言之事,而侍养之臣,祥祉如是。”
- 5.
养老礼释义:古代对年高德劭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的礼节。《东观汉记·明帝纪》:“冬十月,﹝ 明帝 ﹞幸辟雍,初行养老礼。”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明帝 永平 二年,临辟廱,行大射养老礼。”亦省称“养老”。《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 以燕礼,夏后氏 以饗礼,殷 人以食礼,周 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於乡;六十养於国;七十养於学,达於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养老》:“洪武 十九年六月詔,天下行养老之政。”清 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餘年间,圣祖神孙三
- 6.
大宾释义:⒈周 王朝对来朝觐的要服以内的诸侯的尊称。《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郑玄 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⒉泛指国宾。《论语·颜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明 宋濂《林君母墓铭》:“吾母事吾大父母,如子事父,敬吾父犹大宾。”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象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⒊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也称“大宾”。《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是做过 福建 汀州
- 7.
年高释义:年纪大年高德劭。
- 8.
旧人释义:⒈谓年高德劭的旧臣。《书·盘庚上》:“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孔 传:“先王谋任久老成人共治其政。”明 张居正《请乞优礼耆硕以光圣治疏》:“如蒙皇上俯念 阶 为先朝元辅,当代旧人,特勅该部查照 嘉靖 年间事例,差行人一员賫勅前去存问,仍量加赏賚,用示优崇。”⒉久于其位的人;原有的人员。唐 张九龄《敕四镇节度使王斛斯书》:“卿彼诸将,皆是旧人,既諳山川,又能料敌。”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復来,自 周丞相 子充 一人外,皆无復旧人,虽吏胥亦无矣。”⒊旧交;故人。汉 王充《论衡·问
- 9.
灵椿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树。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唐 韩偓《小隐》诗:“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 庄生 始欲齐。”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和那瑶草为隣,灵椿共茂,丹桂同芳。”清 赵翼《放言》诗:“灵椿寿八千,朝菌及夕萎。”⒉喻年高德劭的人。前蜀 张蠙《投翰林张侍郎》诗:“丹穴虽无凡羽翼,灵椿还向细枝条。”宋 辛弃疾《沁园春·寿赵茂嘉郎中》词:“天教多寿,看到貂蝉七叶孙。君家里,是几枝丹桂,几树灵椿?”⒊比喻父亲。五代 冯道《赠窦十》诗:“燕山 竇十郎,教子有义方
- 10.
耆儒硕德释义:年高德劭的儒者。唐 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碩德,爲之師保。”
- 11.
耆儒硕老释义:年高德劭的儒者。
- 12.
耆寿释义:⒈年高德劭者。亦泛指老寿之人。《书·文侯之命》:“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孔 传:“即我治事之臣,无有耆宿寿考俊德在其服位,我则材劣无能之致。”唐 刘禹锡《代谢冬衣表》:“中使 王国清 至,伏奉圣旨,慰劳臣及将佐、官吏、僧道、耆寿、百姓等。”明 宋濂《送和赞善北归养母诗序》:“耆寿之朋,簪缨之儔,闻 希文 之归,必行斝授餼,委曲相问劳。”清 龚自珍《明良论三》:“虽有耆寿之德,老成之典型,亦足以示新进。”⒉高寿。宋 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二:“国朝宰相享耆寿者:宋惠安 八十、张邓公 八十六
- 13.
耆德释义: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书·伊训》:“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唐 韩愈《论孔戣致仕状》:“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四:“卿忠言嘉諫,宜时有陈奏,以副朕眷待耆德求治之意。”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叙》:“是故非耆德大宿,登相家之閫閾,鲜有能涉性海之洪澜,躋智岳於层颠者也。”
- 14.
迦叶释义:释迦 弟子以 迦叶 为名者五人,经论中单称 迦叶 是指 摩诃迦叶波,他年高德劭,称为 大迦叶。释迦 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国 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故以头陀为称首。”李善 注:“大迦叶 比丘,是 释迦牟尼佛 大弟子。”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是时 迦叶 告诸众曰:‘如来 寂灭,世界空虚,当集法藏,用报佛恩。’”元 耶律楚材《太阳·利道拔生》诗:“箇箇既知 迦叶 富,人人休怨 释迦 慳。”清
- 15.
须菩提释义:⒈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长者 鸠留 之子,出家为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维摩诘经·弟子品》:“佛告 须菩提:‘汝行诣 维摩詰 问疾。’”僧肇 注:“须菩提、秦 言 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⒉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百丈大智禅师》:“於是创意别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 16.
齿德释义:⒈《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宋 魏了翁《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明 许自昌《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⒉年高德劭。明 瞿佑《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清 方苞《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⒊指年高德劭的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