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 [lóng kǒu]
1. 指龙形香炉的出烟口。
2. 五龙口之省称。山东省莱阳市东南有五龙山,五龙山有水道五,于山下合流入海。五龙口即此五条水道汇聚入海处。
4. 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
龙口 引证解释
⒈ 指龙形香炉的出烟口。
引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春日》:“香烟龙口出,莲子帐心垂。”
倪璠 注:“香烟龙口出者,言香炉刻为龙形,薰香烟从口中出也。”
⒉ 五龙口 之省称。 山东省 莱阳市 东南有 五龙山,五龙山 有水道五,于山下合流入海。 五龙口 即此五条水道汇聚入海处。
引宋 余靖 《窃闻集贤侍郎政成公暇时出游览因念青社境物之胜长句四韵奉寄观文殿大学士庞籍上》:“波通 龙口 春戏盛,云入山门晓望开。”
原注:“今州 广固,通 五龙口。”
⒊ 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
引碧野 《彩石斑斓》:“眼看截流的公路加宽了,引河挖好了,门式起重机安装起来了,石山爆破了,抛石船在江中抛石筑龙口了。”
国语词典
龙口 [lóng kǒu]
⒈ 龙的嘴巴。
⒉ 地名。在山东省黄县西渤海沿岸,民国三年自辟商埠。
龙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变释义:向朝廷告发谋反等非常事变。《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 九年,贯高 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资治通鉴·汉高帝九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变,非常也。谓上告非常之事。”《金史·酷吏传序》:“熙宗 迭兴大狱,海陵 翦灭宗室,鉤棘傅会,告姦上变者,赏以不次。”清 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嘉庆 十七年,大姚 令上变,告 乌龙口 有众数千,啸聚为乱。”
- 2.
合龙释义:修筑堤坝或围堰(yàn)时,最后留下的缺口叫龙口。封口截流叫合龙。
- 3.
大坝合龙释义:修筑堤坝或围堰时,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
- 4.
悬空寺释义:在 山西省 浑源县 城南。建在 北岳 恒山 下 金龙口 西崖峭壁上。始建于 北魏 晚期,全寺有殿宇楼阁四十间,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寺内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像八十馀尊,古人题咏镌刻于壁间。
- 5.
摄收释义:摄取;吸收。鲁迅《三闲集·太平歌诀》引《申报》:“南京市 近日忽发现一种无稽谣传,谓总理墓行将工竣,石匠有摄收幼童灵魂,以合龙口之举。”吴功正《诗贵独创》:“应重视典型感受的提炼,不妨说摄收思想感情方面也有个‘一端’的问题。”
- 6.
漫滋释义:形容水涨溢漫延。 清 江世荣《军情·同治七年闰四月夏二十五日》:“此处漫滋之水,系从 吴家庄 以南 朱龙口 所开缺口,由 王家桥、王徐庄 向东流来。”
- 7.
龙口释义:⒈指龙形香炉的出烟口。 北周 庾信《奉和赵王春日》:“香烟龙口出,莲子帐心垂。”倪璠 注:“香烟龙口出者,言香炉刻为龙形,薰香烟从口中出也。”⒉五龙口 之省称。山东省 莱阳市 东南有 五龙山,五龙山 有水道五,于山下合流入海。五龙口 即此五条水道汇聚入海处。宋 余靖《窃闻集贤侍郎政成公暇时出游览因念青社境物之胜长句四韵奉寄观文殿大学士庞籍上》:“波通 龙口 春戏盛,云入山门晓望开。”原注:“今州 广固,通 五龙口。”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碧野《彩石斑斓》:“眼看截流的公路加宽了,引河挖好了,门式起重机
- 8.
龙珠释义:珍贵的宝珠。 传说得自龙颔下或龙口中,故名。也称夜明珠。语出《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驪龙頷下。”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 越 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明 吴承恩《贺周兰墩升都督障词引》:“七略九流,照龙珠於学海;五车三篋,鸣凤管於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