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骨 [fó gǔ]
1. 即佛舍利。
佛骨 引证解释
⒈ 即佛舍利。
引唐 韩愈 《论佛骨表》:“今闻陛下令羣僧迎佛骨於 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旧唐书·懿宗纪》:“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 开远门 达 安福门,綵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
佛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伤风败俗释义:败坏风俗。多指道德败坏。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 2.
元魏释义:即 北魏。 魏孝文帝 迁都 洛阳,改本姓 拓跋 为 元,所以历史上也称 元魏。唐 韩愈《论佛骨表》:“宋、齐、梁、陈、元魏 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 3.
如意珠释义:⒈佛珠。梵语“真多摩尼”的意译。相传用佛舍利(佛骨)制成。⒉道教的还丹。
- 4.
宣政释义:⒈宣扬政教。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倖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⒉唐 长安 宫殿名。在 大明宫 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唐 韩愈《论佛骨表》:“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 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⒊宋徽宗 年号 政和、宣和 的并称。亦借指 宋徽宗。宋 王庭珪《题宣和御画》诗:“长安 老人眼曾见,万岁山 头翠华转。恨臣不及 宣 政 初,痛哭天涯观画图。”
- 5.
恳悃释义:恳切忠诚。唐 韩愈《论佛骨表》:“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不感激恳悃之至。”宋 欧阳修《与执政书》:“某以官守居外,具瞻之地,非时不敢通问。今迫以恳悃,不能自默。”明 李东阳《东庄记》:“翁之为 东庄 也,承往敝而修之,恳悃劬瘁,歷数十年然后备,亦既艰矣。”
- 6.
材识释义:才能与见识。 唐 韩愈《论佛骨表》:“高祖 始受 隋 禪,则议除之。当时羣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宋 陆游《荐举人材状》:“巩丰 材识超卓,文辞宏赡。”明 李东阳《丰年颂》:“臣诚材识卑謭,不足以铺敍德美,阐敷瑞祥。”
- 7.
殃咎释义:灾祸。 《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唐 韩愈《论佛骨表》:“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既以为神,朝夕供养,自无殃咎。”
- 8.
法门寺释义:佛教名寺。位于 陕西扶风城北。相传建寺于东汉末年,藏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唐代皇帝曾多次迎取佛骨供奉。1987年 发现该寺地宫有4枚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像,迎真身银金花12环锡杖、秘色瓷等,为世界佛教出土文物中所罕见。
- 9.
玉髓释义:⒈即玉膏。 道家谓服之可成仙。唐 皮日休《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诗:“澄如玉髓洁,汎若金精鲜;颜色半带乳,气味全和铅。”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白玉髓》:“玉膏,即玉髓也。《河图玉版》云:少室之山 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参见“玉膏”。⒉洁白如玉的脂髓。元 汤式《沉醉东风·江村即事》曲:“螯烹玉髓肥,鱠切银丝细。”⒊香名。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上迎佛骨入内道场,即设金花帐、温凊牀、龙鳞之席、凤毛之褥,焚玉髓之香,荐琼膏之乳,皆九年 訶陵国 所贡献也。”⒋喻美酒。明 许时泉《写夙情》:“我安排
- 10.
祓除释义:除灾去邪之祭。《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郑玄 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贾公彦 疏:“一月有三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刘昭 注:“《韩诗》曰:‘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 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唐 韩愈《论佛骨表》:“古之诸侯,行弔於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过弔。”鲁迅《呐喊·阿Q正传》:“赵 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
- 11.
运祚释义:犹言国运祚福。 《南史·宋长沙景王道怜传》:“时 齐高帝 辅政,彦节 知运祚将迁,密怀异图。”唐 韩愈《论佛骨表》:“明帝 在位纔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国家之运祚甚长,而一姓之兴替甚短。”
- 12.
金植释义:佛骨,仙骨。
- 13.
金骨释义:⒈金和骨。比喻坚固的事物。语本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众口鑠金,积毁销骨。”《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蚁壤漏山河,丝泪毁金骨。”李善注:“金骨之坚,喻亲之篤者。言谗邪之人,但下如丝之泪,而金骨为之伤毁也。”⒉佛骨,仙骨。
- 14.
韩愈释义:⒈(768—824) 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在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提倡散体。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在思想上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调强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的道统⒉(768韩愈824)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举进士。历官观察推官、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