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州 [wài zhōu]
1. 京都以外各州的统称。
外州 引证解释
⒈ 京都以外各州的统称。
引《魏书·出帝纪》:“詔诸参佐自三府以下爰及外州,皆不得復加常侍及兼两员,虽已授者亦悉追之。”
唐 章孝标 《钱塘赠武翊黄》诗:“鸳鸿待侣飞清禁,山水缘情住外州。”
外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克胜释义:⒈刻忌好胜。 《汉书·匡衡传》:“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⒉克敌制胜。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⒊取得胜利。《后汉书·刘盆子传》:“三年正月,俱至 弘农,与 更始 诸将连战剋胜,众遂大集。”《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嶷 諫曰:‘主上狂凶,人不自保,单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鲜有剋胜,於此立计,万不可失。’”
- 2.
县大夫释义:县令的别称。《左传·襄公三十年》:“赵孟 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宋史·窦俨传》:“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升为从五品下。”明 徐渭《会稽县志诸论·设官论》:“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天子。”
- 3.
寄学释义:⒈古指在州县官学就学的外地士人。宋 王溥《唐会要·学校》:“会昌 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脩明经、进士业者,并宜隶於太学,外州县寄学及士人,并宜隶各所在官学。”⒉明 代童生,通过捐纳或经提学考试核准,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称为“寄学”。俞樾《茶香室续钞·儒士观场》引 清 张穆《顾亭林年谱》:“天啟 五年乙丑,年十三岁,时有纳穀寄学之例。蠡源公 以先生天资颖异,合早取科名,遂为先生应例。”又引 清 车守谦 语云:“明 时寄学,亦经提学考取岁试后,准作附生。”
- 4.
寄客释义:寄居他乡之人。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公卿百寮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宋 曾巩《拟岘台记》:“裴君 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臺以游,而命之曰 拟峴臺,谓其山谿之形拟乎 峴山 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而间独求记於予。”
- 5.
富人侯释义:即富民侯。《后汉书·鲜卑传》:“﹝ 武帝 ﹞既而觉悟,乃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人侯。”李贤 注:“封丞相 车千秋 为富人侯,以明休息,思富养人。”按,李贤 等为避 唐太宗 讳,故改“民”为“人”。后借指贤明的执政者。唐 朱湾《长安喜雪》诗:“平地已霑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唐 薛逢《越王楼送高梓州入朝》诗:“乘递初登 建 外州,倾心喜事富人侯。”参见“富民侯”。
- 6.
金宝牌释义:宋 代帝王为宣扬道教而发给各地的神牌。 宋 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金宝牌》:“宋 朝《会要》曰:天禧 元年四月,詔内出圣祖神化金宝牌,分给在京宫观及外州名山圣迹之处,面文曰‘玉清昭应宫成天尊万寿’,背文曰‘永镇福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天禧 中,以 王捷 所作金宝牌赐天下。”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金宝牌》:“宣 政 间,方士能化泥为金,名金宝牌,长三寸半,阔二寸半,文曰‘永镇福地’,代州 天庆、寿寧 二处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