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匹 [mǎ pǐ]
1. 马的总称。
英[horses;]
马匹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马疋”。马的总称。马以匹计,故称。
引《易·中孚》:“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类说》卷三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马疋,俗説马比君子,与人相疋,或説马夜目明照前四丈,或説马纵横适得一疋,或説马匹卖直一疋帛。”
《水浒传》第二十回:“见众头领尽把车辆扛上岸来,再叫撑船去载头口马匹,众头领大喜。”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有的人站在马匹和文件驮子旁边,有的在桃树林里来回走动。”
国语词典
马匹 [mǎ pǐ]
⒈ 匹,计算的单位。马以匹计,故称马为「马匹」。
引《三国演义·第一回》:「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
《儒林外史·第八回》:「如此地仓谷、马匹、杂项之类,有甚么缺少不敷处,悉将此项送与老先生任意填补。」
马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驾马车释义:原意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中国古代以拉车的马匹的多少来区分地位,所谓“三驾马车”,不是说三匹马拉的车,而是说三匹马一组一辕,分前、中、后三组来拉的车。
- 2.
五马图释义:中国画。 宋代李公麟作。纸本长卷。白描。共五段,每段绘一人牵一马。每匹马后有黄庭坚笺记,马名标为凤头骢、好头赤、照夜白、锦膊骢、满川花(此名原佚,据后人画录补),皆宋皇家用马。线条准确优美,马匹、人物均极具风采。
- 3.
以书为御释义: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 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 4.
伏枥释义:⒈亦作“伏歷”。 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歷,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唐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⒉喻指养育。清 纳兰性德《拟古》诗之二六:“但受伏櫪恩,何以异駑駘!”⒊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汉书·梅福传》:“虽有 景公 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贪也。”⒋三国 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明 杨珽《龙膏记·
- 5.
例马释义:循例应配给的马匹。
- 6.
养乘释义:谓饲养马匹而驾御之。
- 7.
兼并目标释义:澳洲出生的纯种竞赛马匹。
- 8.
券马释义:宋 时朝廷从边境收购马匹的一种方式。 宋 欧阳修《论监牧札子》:“若国家广捐金帛,则券马利厚,来者必多。”《宋史·兵志十二》:“凡收市马,戎 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芻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曰券马。”
- 9.
励兵秣马释义:励:磨利;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
- 10.
印马释义:古代烙有印记的马匹。《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三年》:“每使来不过二百人,印马不过千匹。”参阅《唐六典·太仆寺》。
- 11.
历兵秣马释义: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
- 12.
县传释义:驿传。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匹车辆。
- 13.
口赋释义:古代的人口税。汉 有口赋、算赋之分。七岁至十四岁,每人每年出二十钱以供天子,为口赋。武帝 时增至二十三钱,以补车骑马匹之费。自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百二十钱,为算赋。历代或因其名,但其规定各异。唐 刘禹锡《苏州举韦中丞自代状》:“伏以当州口赋首出诸郡,况经灾沴,切在抚绥。”参阅《汉书·昭帝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文献通考·户口一》。
- 14.
四脚释义:⒈谓有四只脚。借指马匹。⒉即幞头。因有四带而得名。
- 15.
地壠释义:⒈地下通道。 太平天囯 洪仁玕《自传》:“因 忠王 队内贪获马匹,未得入城,即被紧闭城门,復经开挖地壠,攻入 杭城。”⒉耕地时翻起的或在耕地上培起的成行土埂。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三章:“他耕的地,不论地垅多长,比木匠打的墨线还直。”
- 16.
坐马释义:⒈供骑坐的马匹。 ⒉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骑从。⒊坐马衣。
- 17.
块子释义:⒈成块状的形体。⒉量词。用于马匹等。
- 18.
套马释义:⒈用套马杆或绳索套住马匹。⒉给马套上轭具。
- 19.
官槽释义:⒈官家喂养马匹的处所。⒉官府酿造的酒。
- 20.
宿顿释义:临时寄宿。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二:“明晚有 天罗王,衣青袍,从者十七人,自南方来此宿顿,是以到此祇候。”《元典章·户部二·官吏》:“今后 江 南之任官员,许令宿顿馆驛,放支饮食马匹草料,庶几官员不致沿路生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上每旦乘輦诣几筵前焚香,宿顿也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