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昭然 昭然的意思
zhāorán

昭然

简体昭然
繁体
拼音zhāo rán
注音ㄓㄠ ㄖ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āo,(1) 光明。【组词】:昭明。昭昭(➊明亮的样子,如“日月昭昭”;➋明白事理。如“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2) 明显,显著。【组词】:昭著。昭彰。昭布。昭雪(揭明真情,洗清冤枉)。

rán,(1) 对,是。【组词】:然否。不然。不以为然。(2) 以为对,答应,信守。【例句】: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3) 这样,如此。【组词】:当然。然后。然则。(4) 表示一种语气(①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②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然”)。(5)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组词】:显然。忽然。飘飘然。(6) 同“燃”。

基本含义

明显、显而易见

昭然的意思

昭然 [zhāo rán]

1. 明明白白,显而易见。

昭然若揭。

[obvious;]

昭然 引证解释

⒈ 明白貌。

《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发矇矣。”
唐玄宗 《<孝经>序》:“约文敷畅,义则昭然。”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是非曲直,昭然具在。”


国语词典

昭然 [zhāo rán]

⒈ 明显的样子。

《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
《文选·李康·运命论》:「权乎祸福之门,终乎荣辱之筭,其昭然矣!」


昭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俘囚释义:⒈在战争中被掳获的人。《南史·檀道济传》:“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江左 皇族,水乡庶姓,若 司马、刘、萧、韩、王,或出於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诣 桑乾,皆成禁臠。”宋 苏轼《代侯公説项羽辞》:“臣闻 汉王 之父 太公 为俘囚,臣切庆大王获所以胜於 汉 者。”⒉拘禁。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八:“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观公书此事,则再出世之语昭然矣。”金 高士谈《丙寅刑部中》诗之一:“衅来无朕兆,意外得俘囚。”
    • 2.
      光觌释义:谓其光采昭然可见。
    • 3.
      六正释义:⒈春秋 晋 统帅三军的六卿。 《左传·襄公二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杜预 注:“三军之六卿。”孔颖达 疏:“三军将佐有六,与六正数同,故以六正为六卿也。”⒉臣子对国君之六种正当的品行。汉 刘向《说苑·臣术》:“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论主以长策,将顺其美
    • 4.
      刑鼎释义:铸有刑法条文的鼎。 《左传·昭公六年》“三月,郑 人铸刑书”晋 杜预 注:“铸刑书於鼎以为国之常法。”唐 沉亚之《省试策三道》:“郑 产 以刑鼎兴讥,是称叔代,昭然薄厚,岂俟敷陈。”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与此联系,就出现法律上的改革,如‘刑书’、‘刑鼎’、‘竹刑’等等。”
    • 5.
      刷目释义:经过审查清理的帐册项目。 《元典章·户部五·家财》:“兰溪州 司吏 刘绍 二年专掌此事,不行交案,不报刷目,情弊昭然。”
    • 6.
      天理昭然释义:昭然: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7.
      昭副释义:谓昭然可居第二位。
    • 8.
      昭然释义:很明显的样子:天理昭然。昭然若揭(指真相大明)。
    • 9.
      服期释义:亦作“服朞”。 服丧一年。《新唐书·韩愈传》:“嫂 郑 丧,为服期以报。”宋 周密《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称谓既如此,则三年之丧,宜降其服朞,又昭昭然矣。”清 方苞《书<孝妇魏氏诗>后》:“古者,妇於舅姑服期。”
    • 10.
      沈奥释义:⒈亦作“沉奥”。深邃奥妙。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四:“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沉奥之跡,昭然显著,故曰洞冥。”明张纶《林泉随笔》:“宋太史《宋曲》,沉奥典雅,极力模倣,犹瞠乎柳之后。”⒉指深奥的学理。⒊指大地。语出《文选·班固〈典引〉》:“有沉而奥。”李善注:“奥,浊也。言两仪始分之时,其气和同,沉而浊者为地,浮而轻者为天。”《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奥之茫茫。”
    • 11.
      洞心释义:潜心。旧题 汉 郭宪《<洞冥记>序》:“﹝ 汉武帝 ﹞洞心於道教,使冥跡之奥,昭然显著。”
    • 12.
      焯焯释义:⒈显著;昭然。唐 韩愈《太学生何蕃传》:“司业、祭酒撰次 蕃 之羣行焯焯者数十餘事,以之升於礼部而以闻於天子。”明 叶盛《水东日记·苏天爵<元文类>》:“夫有 元 名人文集,如 王百一、阎高唐、姚牧菴、元清河、马祖常、元好问 之焯焯者,今皆无传。”清 钱谦益《涂母王夫人五十序》:“通政夫妇大节焯焯,国史彤史胥予言有徵焉。”⒉谓明亮貌。《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远看像萤飞逐,来近似流星焯焯。”
    • 13.
      积积释义:长久累积。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天王 建都於此,将见龙蟠虎踞相对而昭然者城郭之雄也;千廪万仓,积积而红朽者米粟之餘也。”
    • 14.
      简宪释义:指记载法律典章的文书。《隋书·刑法志序》:“岁布平典,年垂简宪,昭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旷乎如大路,行之者不惑。”
    • 15.
      聚米释义:⒈《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説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埶,兵进有必破之状。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后因以“聚米”比喻指划形势,运筹决策。⒉米堆。形容矮小。
    • 16.
      褒显释义:褒崇宣扬。《汉书·丙吉传》:“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襃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明 胡应麟《诗薮续编·国朝上》:“自 方正学 死事,海内讳言其文,近始大行褒显,而祠庙尚缺。”清 唐甄《潜书·任相》:“左右誉之而褒显,民安之而贬黜,国亡。”
    • 17.
      赤伏符释义:新莽 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 刘秀 上应天命,当继 汉 统为帝。 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先在 长安 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羣臣因復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 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羣望。’”元 郭钰《早春试笔》诗:“喜闻诸将黄金印,共捧中朝赤伏符。”清 赵翼《秦望山》诗:“赤伏符终归 汉 主,白驹场枉闢 周 京。”
    • 18.
      踔然释义:⒈显然,昭然。⒉高超特出貌。
    • 19.
      辨章释义:亦作“辨彰”。 使昭然显明、彰明较著。
    • 20.
      逆状释义:叛逆的情状。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年号别称》:“至 正德 十四年,寧王 宸濠 反,初欲改元 顺德,为 李士实 力諫乃止,称己卯年,则逆状昭然,未几而败。”

昭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俘囚释义:⒈在战争中被掳获的人。《南史·檀道济传》:“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江左 皇族,水乡庶姓,若 司马、刘、萧、韩、王,或出於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诣 桑乾,皆成禁臠。”宋 苏轼《代侯公説项羽辞》:“臣闻 汉王 之父 太公 为俘囚,臣切庆大王获所以胜於 汉 者。”⒉拘禁。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八:“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观公书此事,则再出世之语昭然矣。”金 高士谈《丙寅刑部中》诗之一:“衅来无朕兆,意外得俘囚。”
    • 2.
      光觌释义:谓其光采昭然可见。
    • 3.
      六正释义:⒈春秋 晋 统帅三军的六卿。 《左传·襄公二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杜预 注:“三军之六卿。”孔颖达 疏:“三军将佐有六,与六正数同,故以六正为六卿也。”⒉臣子对国君之六种正当的品行。汉 刘向《说苑·臣术》:“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论主以长策,将顺其美
    • 4.
      刑鼎释义:铸有刑法条文的鼎。 《左传·昭公六年》“三月,郑 人铸刑书”晋 杜预 注:“铸刑书於鼎以为国之常法。”唐 沉亚之《省试策三道》:“郑 产 以刑鼎兴讥,是称叔代,昭然薄厚,岂俟敷陈。”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与此联系,就出现法律上的改革,如‘刑书’、‘刑鼎’、‘竹刑’等等。”
    • 5.
      刷目释义:经过审查清理的帐册项目。 《元典章·户部五·家财》:“兰溪州 司吏 刘绍 二年专掌此事,不行交案,不报刷目,情弊昭然。”
    • 6.
      天理昭然释义:昭然: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7.
      昭副释义:谓昭然可居第二位。
    • 8.
      昭然释义:很明显的样子:天理昭然。昭然若揭(指真相大明)。
    • 9.
      服期释义:亦作“服朞”。 服丧一年。《新唐书·韩愈传》:“嫂 郑 丧,为服期以报。”宋 周密《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称谓既如此,则三年之丧,宜降其服朞,又昭昭然矣。”清 方苞《书<孝妇魏氏诗>后》:“古者,妇於舅姑服期。”
    • 10.
      沈奥释义:⒈亦作“沉奥”。深邃奥妙。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卷四:“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沉奥之跡,昭然显著,故曰洞冥。”明张纶《林泉随笔》:“宋太史《宋曲》,沉奥典雅,极力模倣,犹瞠乎柳之后。”⒉指深奥的学理。⒊指大地。语出《文选·班固〈典引〉》:“有沉而奥。”李善注:“奥,浊也。言两仪始分之时,其气和同,沉而浊者为地,浮而轻者为天。”《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奥之茫茫。”
    • 11.
      洞心释义:潜心。旧题 汉 郭宪《<洞冥记>序》:“﹝ 汉武帝 ﹞洞心於道教,使冥跡之奥,昭然显著。”
    • 12.
      焯焯释义:⒈显著;昭然。唐 韩愈《太学生何蕃传》:“司业、祭酒撰次 蕃 之羣行焯焯者数十餘事,以之升於礼部而以闻於天子。”明 叶盛《水东日记·苏天爵<元文类>》:“夫有 元 名人文集,如 王百一、阎高唐、姚牧菴、元清河、马祖常、元好问 之焯焯者,今皆无传。”清 钱谦益《涂母王夫人五十序》:“通政夫妇大节焯焯,国史彤史胥予言有徵焉。”⒉谓明亮貌。《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远看像萤飞逐,来近似流星焯焯。”
    • 13.
      积积释义:长久累积。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天王 建都於此,将见龙蟠虎踞相对而昭然者城郭之雄也;千廪万仓,积积而红朽者米粟之餘也。”
    • 14.
      简宪释义:指记载法律典章的文书。《隋书·刑法志序》:“岁布平典,年垂简宪,昭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旷乎如大路,行之者不惑。”
    • 15.
      聚米释义:⒈《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説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埶,兵进有必破之状。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后因以“聚米”比喻指划形势,运筹决策。⒉米堆。形容矮小。
    • 16.
      褒显释义:褒崇宣扬。《汉书·丙吉传》:“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襃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明 胡应麟《诗薮续编·国朝上》:“自 方正学 死事,海内讳言其文,近始大行褒显,而祠庙尚缺。”清 唐甄《潜书·任相》:“左右誉之而褒显,民安之而贬黜,国亡。”
    • 17.
      赤伏符释义:新莽 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 刘秀 上应天命,当继 汉 统为帝。 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先在 长安 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羣臣因復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 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羣望。’”元 郭钰《早春试笔》诗:“喜闻诸将黄金印,共捧中朝赤伏符。”清 赵翼《秦望山》诗:“赤伏符终归 汉 主,白驹场枉闢 周 京。”
    • 18.
      踔然释义:⒈显然,昭然。⒉高超特出貌。
    • 19.
      辨章释义:亦作“辨彰”。 使昭然显明、彰明较著。
    • 20.
      逆状释义:叛逆的情状。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年号别称》:“至 正德 十四年,寧王 宸濠 反,初欲改元 顺德,为 李士实 力諫乃止,称己卯年,则逆状昭然,未几而败。”

昭然造句

1.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昭然若揭。

2.美国三番五次的派飞机来中国边界骚扰,其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3.谈到这里,他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4.他最近对你的态度突然变得很慇懃,巴结你的心态昭然若揭。

5.对于此案,他所持的态度已昭然若揭,我们得设法拉拢更多的赞成票。

6.日本侵华的野心。昭然若揭。

7.对错误的论点进行层层批驳,其荒谬就昭然若揭了。

8.不用揭发,他的罪行已经昭然若揭。

9.他的恶行昭然若揭,岂容诡辞狡辩!

10.事情既然已经昭然若揭,自然要有所流露。

11.他图谋公司经营权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现在如此遮掩,岂非欲盖弥彰?

12.一个人如果大节昭然,偶有小失不过是大醇小疵,不能全盘否定。

13.纵观中国历史,文明发达之迹,昭然若揭。

昭然是什么意思 昭然读音 怎么读 昭然,拼音是zhāo rán,昭然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昭然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