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书郎 [jiào shū láng]
1. 东汉时,征召学士至兰台或东观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三国魏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唐以后历代因之。明以后不置。
校书郎 引证解释
⒈ 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 唐 以后历代因之。 明 以后不置。参阅《通典·职官八》。
引《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
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显宗 时,徵诣 兰臺,拜校书郎。”
《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祥,校书郎 李业兴 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赠三吕校书》诗:“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
《宣和遗事》后集:“遣校书郎 卫肤敏 为贺生辰使。”
国语词典
校书郎 [jiào shū láng]
⒈ 职官名。专司典校书籍的官员。东汉时已有此官名,唐代时为文人起家的美官,由此进身,往往可达清高显要的地位。
校书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仙游寺释义:寺名。 在今 陕西省 周至县 南。隋 代称 仙游宫,为 隋文帝 避暑行宫。唐宣宗 时改建为寺。以 黑河 为界,分为南北两寺。南寺称 仙游寺,北寺称 中兴寺。两寺之间有 仙游潭,也叫 五龙潭,为 唐 代诗人聚游之所。唐 陈鸿《长恨歌传》:“元和 元年冬十二月,太原 白乐天 自校书郎尉于 盩厔。鸿 与 瑯琊 王质夫 家於是邑,暇日相携 仙游 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乐天 因为《长恨歌》。”唐 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曾于 太白峰 前住,数到 仙游寺 里来。”
- 2.
借徣释义:⒈借出。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引《马癖记》:“校书郎 李蟠 蓄马甚多,出游则一里更二马;借徣供应,可逮十家。”⒉借取置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后出乘舆》:“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只无脊上铜凤花朵。左右两军,自有假赁所在,以至从人衫帽,衣服从物,俱可赁,不须借徣。” 邓之诚 注:“徣即措。”
- 3.
原刑释义:恕罪。《后汉书·梁慬传》:“明年,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有詔原刑。”《后汉书·庞参传》:“良(祝良)能得百姓心,洛阳 吏人守闕请代其罪者,日有数千万人,詔乃原刑。”
- 4.
场籍释义:科场的考生名册。 场,科场;籍,名册。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遭遇》:“二子久屈场籍,其年计偕来,主文颇以耕凿为急,无何并驰人事,因迴避朝客。”《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又以 龟从 久在场籍,善於训子,召试中书,授校书郎。”
- 5.
弘文馆释义:唐 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 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 李弘 名,改曰昭文馆。玄宗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 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 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 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
- 6.
攒检释义:收集。 宋 叶适《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即位例将四十年,兵火散落,我攒检方毕,何得为迟?钱已在库,何名为折?”
- 7.
杂定释义:共同审定。《后汉书·马援传》:“显宗 召见。严 进对闲雅。意甚异之,有詔留 仁寿闥,与校书郎 杜抚、班固 等杂定《建武注记》。”《后汉书·樊鯈传》:“永平 元年,拜 长水 校尉,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以讖记正五经异説。”
- 8.
李绅释义: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元和年间进士。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因事遭贬谪。后拜相,又出为淮南节度使。为新乐府运动参加者。《悯农》诗二首较有名。
- 9.
校书释义:⒈校勘书籍。 《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建初 中,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贾逵 共典校书。”《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宋 无名氏《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清 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⒉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 有校书郎中,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⒊唐 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 边女
- 10.
校书郎释义: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唐 以后历代因之。明 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显宗 时,徵诣 兰臺,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
- 11.
欋推释义:唐 武则天 时官员冗滥,时人以“欋推”讥之。言滥员之多,可以用四齿耙推。《资治通鉴·唐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闕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盌脱校书郎。’”一本作“杷推”。
- 12.
浮语释义:⒈不实在的话;没有根据的话。 《后汉书·隗嚣传》:“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岁,厌浮语虚辞。”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臺官 蒋之奇 以浮语弹奏 欧阳公,英宗 不听。”宋 叶适《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上意解,浮语浸息。”⒉轻薄话。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贾王 以为可动,復相间试以浮语。”
- 13.
盌脱释义:碗坯。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闕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盌脱校书郎。’”言授官不加选择,校书郎就像碗毛坯一样粗滥。后用为滥用官吏的典实。宋 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但信櫝藏终自售,岂知盌脱本无橅。”
- 14.
秘校释义:古官职名。原指秘书省校书郎。后沿用指新擢第者。
- 15.
芸香吏释义:校书郎的别称。唐 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诗:“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亦省称“芸吏”。唐 林宽《陪郑諴郎中假日省中寓直》诗:“井寻芸吏汲,茶拆岳僧封。”
- 16.
苏洵释义: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作品多为政论文,有《六国论》等名篇。有《嘉集》。
- 17.
选司释义:旧时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选人得官有二年不能上者,有一人索远得留,乃注校书郎。选司纲维紊坏,皆以 崔 郑 为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