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褐 [hēi hè]
1. 深褐色。
3. 黑色粗布。
黑褐 引证解释
⒈ 深褐色。
引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有些部位,发出一种不吉祥的黑褐色,很可能是坏疽病,或者是败血症。”
⒉ 黑色粗布。
引鲍昌 《庚子风云》第十八章:“被一场大水淹过的平野田畴,变成又冷又湿的黑褐。”
黑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乌梅释义:经过熏制的梅子,外面黑褐色,有解热、驱虫等作用。 通称酸梅。
- 2.
乌肠释义:指曲受潮发霉后中心部位孔的周围变成黑褐色。
- 3.
乌龙茶释义:半发酵的茶叶(茶叶边沿发酵,中间不发酵),黑褐色。
- 4.
凤头鸊鷉释义: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5-1千克。 前额和头顶部黑褐色,枕部两侧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别形成束羽冠。脚的位置几乎处于身体末端,尾羽短而不显,趾侧有瓣蹼。瓣蹼十分发达,除了适于游水之外,在陆地上几乎是寸步难移的。
- 5.
原鸡释义:鸟,外形像家鸡而小,是家鸡的远祖。雄鸡羽毛颜色美丽,上部多红色,下部黑褐色。雌鸡上部暗褐色,尾短。生活在云南、广西南部及海南岛等山区密林中。
- 6.
响尾蛇释义:爬行动物。 毒蛇的一种。长约2米。体呈绿黄色,具菱形黑褐色斑。尾端有角质环,剧动时能发声,故名。分布于北美洲。
- 7.
喷涌释义:(液体)迅速地往外冒:山泉喷涌。黑褐色的原油从钻井台上喷涌出来。激情喷涌。
- 8.
土蜂释义:蜂的一种。俗名“马蜂”。即《尔雅·释虫》中之“土蠭”。体圆而长,黑褐色,有细毛,尾有毒针,能螫人。脚短而粗。栖于沙土或朽木中。常捕捉金龟子的幼虫等作为小土蜂的食物。
- 9.
土豚释义:⒈盛有沙土的草袋子,用来防水或筑城,形状如小猪,故名。⒉哺乳动物,头部狭长,背部呈弓形,尾巴长,耳大而直立,嘴成管状,舌细长,全身毛稀少,黑褐色。昼伏夜出,吃蚂蚁等昆虫。产于非洲。
- 10.
坡鹿释义:鹿的一种,体形略像梅花鹿,四肢细长。 全身棕褐色,腹部白色或淡褐色,体侧有白斑,脊背上有一条黑褐色线纹,雄鹿有角,角形奇特。生活在灌木林和草坡等处,吃青草和嫩叶等。
- 11.
大熊猫释义:哺乳动物,体长约5米,外形像熊,尾短,通常头、胸、腹、背、臀白色,四肢、两耳、眼圈黑褐色,毛粗而厚,性耐寒。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中,吃竹叶、竹笋。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也叫熊猫、猫熊、大猫熊。
- 12.
小猫熊释义:也叫小熊猫。哺乳动物。长约60厘米。尾粗,长40—45厘米。头圆,四肢粗短。毛色上部深红,下部黑褐,耳边白色,脸有白色斑点。尾有9个黄白相间的环纹,故也叫九节狼。生活在海拔1 600—3,000米的高山上,善爬树。杂食性。产于中国西南、西北等地。
- 13.
山魈释义:⒈猕猴的一种,体长约1米,尾巴很短,鼻子深红色,面部皮肤蓝色,有微紫的皱纹,吻部有白须,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鲜红色。 生活在非洲西部,多群居,吃小鸟、野鼠等。⒉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
- 14.
巨蜥释义:爬行动物,长约2米,背部黑褐色,尾梢尖细,四肢强壮。 生活在热带地区近水处,会游泳,能爬树,吃蛙、蛇和小鸟等。
- 15.
昆布释义:一种海藻,生长在温带海洋中,长1米左右,黑褐色,固着在岩礁上。基部叉状分枝,柄部圆柱状,像叶子的部分扁平,含有丰富的碘和氨基酸等,可入药。
- 16.
松毛虫释义:昆虫。 成虫褐色。幼虫体色杂,多黑褐色,腹面中央棕红。幼虫食针叶,常使松林大片枯死,是森林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有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等。
- 17.
棕色人种释义:即澳大利亚人种。大洋洲及其附近地区的原有居民群体。体质特征:肤色棕黑或浅棕,发型呈波状﹑卷曲状,也有直状,发色黑;眼色黑褐;唇形为厚唇或中等唇;眼裂较大;鼻较宽。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利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印度南部等地。
- 18.
椶熊释义:动物名。哺乳纲,熊科。体大,长约二米,高约一米。通常呈褐色;耳有黑褐色长毛;胸部有一宽白纹,延伸至肩部前面;前后肢黑色。生活在北温带山林地区。杂食性。有冬眠现象。肉可食,胆入药,皮可制革,熊掌尤为珍贵。我国所产的马熊,为棕熊的一个亚种。
- 19.
沙噀释义:海参的一种。身体黑褐色,背面有肉质刺状突起。又名刺参。
- 20.
河豚释义:鱼,头圆形,口小,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鳍常为黄色。肉味鲜美,卵巢、血液和肝脏有剧毒。生活在海中,有些也进入江河。也叫鲀(t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