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巾 [gé jīn]
1. 古时用葛布做的头巾。
例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三国演义》
英[ko-hemp cloth scarf;]
葛巾 引证解释
⒈ 用葛布制成的头巾。
引《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 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魏文帝 善弹棋,不復用指,第以手巾角拂之,有客自谓絶艺,及召见,但低首以葛巾角拂之, 文帝 不能及也。”
清 孙枝蔚 《挽金坤生》诗:“翁死何瀟洒,犹能正葛巾。”
国语词典
葛巾 [gé jīn]
⒈ 葛布所制的头巾。
引《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郭文传》:「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
葛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乖角释义:⒈指 东汉 名士 郭泰 折巾一角之事。 郭泰 字 林宗,不应官府征召,周游郡国。尝于 陈 梁 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 巾”。后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北周 庾信《示封中录》诗之二:“葛巾久乖角,菊径简经过。”⒉抵牾;矛盾。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上·安清》:“或由传者紕繆,致成乖角。”唐 刘知几《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清 赵翼《赠贩书施汉英》诗:“我时有钱欲得书,汝时有书欲得钱;一见那愁两乖角,乘我所急高价悬。”⒊分离。
- 2.
巾子释义:头巾。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巾子制,顶皆方平,仗内即头小而圆鋭,谓之内样。”《说郛》卷十引 前蜀 马鉴《续事始·巾子》:“《实録》云:‘隋 大业 十年,左丞相 牛弘 上议,请著巾子,以桐木为之,内皆漆。唐 武德 初,置平头小样巾子。武后 内宴,赐百寮丝葛巾子。中宗 内宴,赐宰相内样巾子。’”
- 3.
报谒释义:⒈谓报祭天地祖宗。 南朝 宋 谢庄《舞马赋》:“茂实冠於 胥 庭,鸿名迈於 勛 发,业底於告成,道臻乎报謁。”⒉回拜;回访。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大老居乡之体》:“嘉禾 兵使 刘庚,其同年也,首来相访。﹝ 沉继山 ﹞輒葛巾芒履以出,自云引疾不出门,送至中庭而止,又不报謁。刘 大怒詬駡,欲起大狱罗织之。”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时方报謁臬长,不持一钱。”
- 4.
排毁释义:排斥诋毁;抨击。 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及 翔风 年三十,妙年者争嫉之,或者云‘胡女不可为羣’,竞相排毁。”《隋书·艺术传·万宝常》:“於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九年》:“上遣使劳诸将於 大斗拔谷,薛万均 排毁 契苾何力,自称己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五》:“魏 刘兰 排毁 董仲舒。忽有人葛巾野服,直入 兰 读书处,谓曰:‘君自是学士,何为苦相排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翟马周 既讼罢 李昉,与 旦 益
- 5.
浄面释义:亦作“净面”。 洗脸。《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妇人﹞与他烧汤浄面。”《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安老爷 依然安详镇静,在那里漱口浄面。”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三:“她又要用一张比较洁白的葛巾用水绞来让我净面。”
- 6.
漉囊释义:犹漉巾。 指葛巾。
- 7.
漉酒巾释义:滤酒的布巾。泛指葛巾。
- 8.
田翁野老释义:同“田夫野老”。明 夏言《四边靖·白鸥园漫兴》套曲:“葛巾布袍,田翁野老,朝夕相從,笑談不了。”
- 9.
白帢释义:亦作“白幍”。 白色便帽。晋 张华《博物志》卷九:“汉 中兴,士人皆冠葛巾。建安 中,魏武帝 造白帢,於是遂废。”清 吴伟业《癸巳春日稧饮社集虎丘即事》诗:“青溪胜集仍遗老,白帢高谈尽少年。”
- 10.
绤幂释义:古代覆盖酒器的葛巾。
- 11.
葛巾释义:⒈古时用葛布做的头巾。 ⒉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三国演义》
- 12.
葛巾漉酒释义:陶渊明好酒,以至用头巾滤酒,滤后又照旧戴上,后用滤酒葛巾、葛巾漉酒等形容爱酒成癖,嗜酒为荣,赞羡真率超脱。
- 13.
黄葛巾释义:黄色葛布所制的头巾。《南齐书·高逸传·吴苞》:“﹝ 吴苞 ﹞冠黄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