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异同 异同的意思
tóng

异同

简体异同
繁体異同
拼音yì tóng
注音ㄧˋ ㄊㄨ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ì,(1) 不同的。【组词】:异乎。异说。异常。异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异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异异邪说”)。异化。异性。异样。大同小异。异曲同工。(2) 分开。【组词】:离异。异居。(3) 另外的,别的。【组词】:异日。异地。异国。异乡。异类。(4) 特别的。【组词】:奇异。异闻。异彩。奇才异能(特殊的才能)。(5) 奇怪。【组词】:惊异。诧异。怪异。

tóng tòng,(1)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组词】: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3) 和,跟。【组词】:同流合污。(4) 姓。 ◎ 〔胡同〕见“胡”。

基本含义

指事物之间的不同或相似之处

异同的意思

异同 [yì tóng]

1. 相同和不同之处。

分别异同。

[ where two things coincide and where they do no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

2. 异议。

[ objection; dissent; ]

3. 不一样,不一致。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 different; ]

异同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异同”。

⒉ 不同和相同之处。

《汉书·朱云传》:“自 宣帝 时善 梁丘氏 説, 元帝 好之,欲考其异同,令 充宗 与诸《易》家论。”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逮至 晋 末,有中散大夫 东莞 徐广 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

⒊ 不同;不一致。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古之经书,皆有别本,其用字多异同。”
清 黄宗羲 《<陆石溪先生文集>序》:“余选 明 文近千家,其间多与实録异同,盖实録有所隐避,有所偏党,文集无是也。”

⒋ 引申为反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刘仁轨 为左僕射,暮年颇以言词取悦诉者,户部员外 魏克己 断案,多为 仁轨 所异同。”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先帝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秋谷 不满 渔洋,故与异同。”

⒌ 反对意见;异议。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 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北史·尉迟迥传》:“乃与羣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
林长民 《参议院一年史·沿革》:“袁世凯 於阁议中颇主张速与 俄 人交涉,独 许世英、刘揆一 及 如浩 持异同。”


国语词典

异同 [yì tóng]

⒈ 相同和相异的地方。

《汉书·卷六七·朱云传》:「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南朝梁·江淹〈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⒉ 不一致。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语释义:⒈晋王衍向阮修问老庄与儒教异同,修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⒉指宋赵鼎评论邵伯温的三句话。
    • 2.
      亡逸释义:⒈逃亡。《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景崇 恐 匡赞 牙兵亡逸,欲文其面。”⒉指逃亡的人。宋 秦观《盗贼中》:“若此之类,与夫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然皆画一之制也。”⒊散失。《隋书·音乐志上》:“《晋中经部》,无復乐书;《别録》所载,已復亡逸。”宋 刘麟《<元氏长庆集>序》:“今之所见者,仅数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书叙指南》:“《书叙指南》专为尺牘设,所引诸书,今多亡逸。”⒋指散失的文字、书籍。《隋书·儒林传序》:“考正亡逸,研覈异同。”唐 陆龟蒙《
    • 3.
      典式释义:⒈典范,法式。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 孝文皇帝 始封外祖,因为典式,行之至今。”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宣宗皇帝 英明俭德,器识高远,比在藩邸,常为诸王典式。” 明 李东阳 《三锡堂记》:“顾非文学之中选,才行之应格,阶资之合典式,则不得与。”⒉典礼,仪式。《后汉书·应劭传》:“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 劭 所立。”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问以坟索之微言……军国社稷之典式,古今因革之异同,则怳悸自失。”
    • 4.
      册籍释义:⒈名册。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我受了你香灯祭祀,与你名下勾抹了该死的册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 英 领事在册籍上一查,没有这个人的名字。”⒉记事记帐的簿册。 明 陆深 《溪山馀话》:“今东南之田有二则:曰官田,曰民田。然官田未必尽重,而民田未必尽轻,存诸册籍,有此异同。”《水浒传》第一一○回:“那时 胡俊 已是招降了兄弟 胡显 ,将 东川 军民版籍、户口,及钱粮册籍,前来献纳听罪。” 清 方苞 《<吴宥函文稿>序》:“士之声实虽未得备知,而歷试之册籍可稽也,其乡之士大夫可访也。
    • 5.
      剗剔释义:删除,剔除。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狱委谈引》:“余窃慨之,殷忧暇日,紬绎简书,採摭异同,参伍今昨,剗剔诬伪,泝遡本真,汇为一编。”
    • 6.
      司握释义:掌握。《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伸论民族、民权、社会三主义异同再答来书论(新世纪)发刊之趣意》:“今之主民族主义者,其目的也,惟汉人始能握政权,全国之行政机关,皆由其司握。”
    • 7.
      嗣君释义:⒈继位的国君。《左传·昭公十二年》:“夏,宋 华定 来聘,通嗣君也。”杜预 注:“宋元公 新即位。”《宋书·范泰传》:“及 庐陵王 义真、少帝 见害,泰 谓所亲曰:‘吾观古今多矣,未有受遗顾託,而嗣君见杀,贤王婴戮者也。’”清 恽敬《顾命辨上》:“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传其统。”⒉称皇太子为嗣君。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仁宗 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清 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弃妃囚嗣君。”⒊称别人的儿子。清 袁枚《随
    • 8.
      壮剧释义:⒈气势雄壮的舞台剧,喻壮观的事物或场面。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凡百年来种种之壮剧,岂有他哉……英雄哉当如是也。”茅盾《虹》十:“时代的壮剧,就要在这东方的 巴黎 开演。”巴金《神鬼人·鬼》:“我站在岸边,望着前面海跟风搏斗的壮剧。”⒉亦称“壮戏”。壮族戏曲剧种。按流行地区可分为 广西 壮剧与 云南 壮剧。由壮族山歌、说唱发展而成。
    • 9.
      寻案释义:亦作“寻按”。查考。《三国志·魏志·孙礼传》:“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晋 葛洪《抱朴子·杂应》:“余究而观之,殊多不备,诸急病其尚未尽,又浑漫杂错,无其条贯,有所寻按,不即可得。”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更相贯涉。曲儒寻案,犹多所滞,驳难渐广,异同无已。”
    • 10.
      帖黄释义:贴黄。唐 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黄敕既行,下有小异同,曰帖黄。一作押黄。”《新唐书·宦者传上·马存亮》:“枢密使无听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 杨復恭 夺宰相权之失也。”清 袁枚《随园随笔·帖黄》:“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纸帖之,亦名帖黄。始於 崇禎 元年三月。”
    • 11.
      异同释义: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分别异同。 ⒉异议。
    • 12.
      折难释义:⒈消除患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彊兵,批患折难。”⒉诘难;争辩。《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丕 在 并州,隆 等以其谋告之。丕 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元 刘祁《归潜志》卷九:“每相见輒谈儒佛异同,相与折难。”郑振铎《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
    • 13.
      方土异同释义:方土:指各地地形、物产、风俗、人情。各地地形、物产、风俗、人情的不同。出处:《晋书·王浑传》:“可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 14.
      校勘释义: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 15.
      比校释义:⒈考核;考校。 ⒉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⒊考订校正。⒋比试;较量。
    • 16.
      比较研究释义: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 17.
      比较释义:⒈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⒉介词。用来区别性状和程度的差别:这个厂的生产水平比较前一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⒊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这件事比较好办。
    • 18.
      泝溯释义:亦作“泝遡”。 推求,索源。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引》:“余窃慨之,殷忧暇日,紬绎简书,採摭异同,参伍今昨,剗剔诬伪,泝遡本真,滙为一编。”清 周亮工《<袁周合刻稿>序》:“予与 圣衣 同邑里,与 仍叔 为二十年旧交,既能泝溯一原,而两美必合。”
    • 19.
      牛鼻子释义:比喻事物的关键或要害:弄清词义古今异同的情况,就牵住了学习古代汉语的牛鼻子。
    • 20.
      瞿瞿释义:⒈惊视不安貌。《易·震》:“震索索,视瞿瞿。”《礼记·玉藻》:“视容瞿瞿梅梅。”孔颖达 疏:“瞿瞿,惊遽之貌。”清 黄景仁《大雨宿青山寺即谢公宅》诗:“宵梦犹瞿瞿,苍崖恐崩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且非徒论列两物之异同而已,并剖辩两物与国家相关之利害,或可使当道瞿瞿然惊悟。”⒉眼目转动求索貌。《礼记·檀弓上》:“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殯,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孔颖达 疏:“眼目速瞻之貌。”⒊勤谨貌。《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毛 传:“瞿瞿然顾礼义也。”《新

异同(yit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异同是什么意思 异同读音 怎么读 异同,拼音是yì tóng,异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异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