晷景 [guǐ jǐng]
1. 晷表之投影;日影。日晷仪。指时间;光阴。
晷景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晷影”。
⒉ 晷表之投影;日影。
引《史记·天官书》:“冬至短极……兰根出,泉水跃,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歷象之要,可以晷景测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晷景相若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 程宰 ﹞频视晷影,恨不速移。”
清 赵翼 《西岩斋头自鸣钟》诗:“按候恰与晷景符,昕夕告期了不错。”
⒊ 日晷仪。
引《晋书·石勒载记下》:“勒 命徙 洛阳 晷影于 襄国,列之单于庭。”
⒋ 指时间;光阴。
引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子侄为领军江州黄门谢启》:“兄子臣 鸞,忝守近畿,嫡孙臣某,载荣省闥。皆倏忽晷景,频烦升荷。”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九:“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宋 欧阳修 《与颜直讲书》:“两目昏甚,艰於执卷,顾难销晷景。”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诗:“晷景倐易流,悲来但徊徨。”
晷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八能释义:谓能调和阴阳律历五音等。 《后汉书·仪礼志中》:“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度晷景。”《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高明乐》:“士备八能,乐合八变。”唐 王勃《乾元殿颂并序》:“八能亨运,抗鵷邸而杖朱髦。”宋 苏轼《贺年启》:“备八能而合乐,益验人和。”按,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八能》谓:“调黄钟,调六律,调五音,调五声,调五行,调律历,调阴阳,调正德所行。”
- 2.
天正释义:⒈周 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古人以为得天之正,故称。《汉书·律历志上》:“其於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后汉书·陈宠传》“三微成著,以通三统”李贤 注引《三礼义宗》:“三微,三正也……故 周 以天正为岁,色尚赤,夜半为朔。”⒉指冬至。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熙寧 十年,天正元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夷朝贡者用旧历,比来款塞众论,谓气至无显验可据,因此以摇新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长不同,则知天正之气偏也。”
- 3.
小两释义:⒈隋 唐 衡名。隋 唐 度量衡有大小二制,以二十四铢为一小两,三小两为一大两。《旧唐书·食货志上》:“凡权衡度量之制……调鐘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餘公私用大升大两。”⒉今市制分一斤为十两,故俗称以前分一斤为十六两之两为小两。
- 4.
昏明释义:⒈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昼。《列子·周穆王》:“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文选·刘琨<劝进表>》:“昏明迭用,否泰相济。”李善 注:“昏明谓昼夜也。”《南齐书·高帝纪上》:“夫昏明相袭,晷景之恒度;春秋递运,时岁之常序。”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⒉愚昧和明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季末闇主,不知损益,斥远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远,便辟褻狎,乱生近暱,
- 5.
晷影释义:见“晷景”。
- 6.
科算释义:犹计策。 《南齐书·虞玩之传》:“﹝ 建元 二年,詔朝臣曰﹞此急病之洪源,晷景之切患,以何科算,革此弊耶?”一本作“科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