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名 [shí míng]
1. 指当时的声名或声望。
时名 引证解释
⒈ 指当时的声名或声望。
引唐 韩愈 《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况时名年辈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众望。”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
清 周亮工 《悼元御兼怀仲侍》诗:“看尽飞鳶惊往事,好乘欵段谢时名。”
时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台二妙释义:晋 卫瓘 与 索靖 俱善草书,瓘 为尚书令,靖 为尚书郎,时人号为“一臺二妙”。 见《晋书·卫瓘传》。后用以泛称同官而俱负时名之二人。
- 2.
三魏释义:⒈明魏允贞及其弟允中、允孚并负时名,人称南乐三魏。⒉清魏禧与兄际瑞、弟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
- 3.
不竞释义:⒈不争逐。《管子·大匡》:“﹝ 桓公 ﹞谓 管仲 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 鲁。’管仲 喟然叹曰:‘齐国 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扬子云 括澹寡营,不竞时名。”⒉不强;不振。《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 必无功。”《金史·哀宗纪赞》:“金 人不竞,遂失故物。”吴汝纶《答严幼陵》:“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土之不竞,惧 炎、黄 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⒊谓竞争失利,犹言不胜。《辽史·伶官传·罗衣轻》:“上尝与太弟 重元 狎昵
- 4.
二疏释义:亦作“二疎”。 指 汉宣帝 时名臣 疏广 与兄子 受。广 为太傅,受 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 东都门 外。晋 张协《咏史》:“蔼蔼 东都门,群公祖二疎。”《隋书·韦世康传》:“欲追踪二 疎,伏奉尊命。”唐 护国《归山作》诗:“四皓将拂衣,二 疏 能挂冠。”明 何景明《蹇赋》:“予羡夫二 疏 之鉴止兮,齐县舆而脱驾。”
- 5.
二赵释义:⒈指 十六国 的 前赵 与 后赵。《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若乃 鲁徵、杜广、徐光、尹弼 之畴,知名於二 赵;宋谚、封奕、朱彤、梁讜 之属,见重於 燕、秦。”⒉指 西汉 赵飞燕、赵昭仪 姊妹。宋 石延年《小桃绝句》之一:“二 乔 二 赵 俱倾国,女弟娇彊意自先。”清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卜居 半塘,一时名噪,人皆以二 赵 二 乔 目之。”
- 6.
五君释义:指 魏 晋 时名士 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
- 7.
何郎释义:⒈三国 魏 驸马 何晏 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称“傅粉 何郎”。 后即以“何郎”称喜欢修饰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见《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裴松之 注引《魏略》。唐 宋璟《梅花赋》:“儼如傅粉,是谓 何郎。”唐 许浑《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诗:“犹恐 何郎 热,冰生白玉盘。”⒉借作驸马的美称。唐 刘禹锡《题于家公主旧宅》诗:“何郎 独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⒊指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何逊 青年时即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唐 李商隐《漫成》诗之三:“雾夕
- 8.
侨终蹇谢释义:郑国 子产 (名 侨 )与 秦国 蹇叔 俱为 春秋 时名贤。因以“侨终蹇谢”称贤者之死。《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岂唯 侨 终 蹇 谢,兴謡輟相而已哉!” 吕延济 注:“ 侨 、谓 子产 也; 蹇 ,谓 蹇叔 也;终、谢,皆死也。 子产 死, 郑 人兴歌曰:‘我有子弟, 子产 诲之;我有田畴, 子产 殖之。 子产 而死,谁其嗣之?’此则兴謡也。 秦 相 蹇叔 死, 秦 人皆輟舂而思忆之。相,送杵声也。”
- 9.
刚讦释义:谓刚直而不能容人之过。 《旧唐书·李吉甫传》:“絳 性刚訐,於上前互有争论,人多直 絳。”《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四年》:“隗 性刚訐,当时名士多被弹劾,睿 率皆容贷,由是众怨皆归之。”
- 10.
卢医释义:⒈春秋时名医扁鹊的别称。⒉泛称良医。
- 11.
厂甸释义:地名。 在 北京市 和平门 外。辽 时名 海王村。因其地有琉璃窑,也称 琉璃厂。为出售书籍、字画、古玩、文具等商店聚集处。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厂甸儿》:“厂甸 在 正阳门 外二里许,古曰 海王村,即今工部之 琉璃厂 也。街长二里许,廛肆林立,南北皆同。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乃文人鍳赏之所也。”参阅 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琉璃厂店》。
- 12.
受脤释义:⒈古代出兵祭社,其名为宜。祭毕,以社肉颁赐众人,谓之受脤。《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杜预 注:“脤,宜社之肉,盛以脤器也。”⒉称受命统军为“受脤”。《后汉书·皇甫嵩朱俊传论》:“皇甫嵩、朱儁 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唐 钱起《送王相公赴范阳》诗:“受脤仍调鼎,为霖更洗兵。”明 尹耕《上谷歌》:“时名受脤当关将,岁德临分破阵年。”清 钮琇《觚賸·圆圆》:“天子尚隆推轂之仪,将军独耑受脤之柄。”
- 13.
古定刀释义:古时名刀。
- 14.
古定剑释义:古时名剑。
- 15.
同异释义:⒈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⒉相同与不同。⒊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⒋谓差异,不同。⒌异议。亦指立异议。⒍引申指有异志,叛乱。⒎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 16.
名卿释义:有声望的公卿。 《管子·幼官》:“三年名卿请事,二年大夫通吉凶。”《汉书·翟方进传》:“三人皆名卿,俱在选中。”明 文徵明《沉府君石表》:“府君之葬,一时文学名卿为志铭,为誄,为挽悼之词。”清 方东树《书惜抱先生墓志后》:“树 慨先生名在海内,而当时名卿学士无铭辞,於事义为闕。”
- 17.
名噪一时释义:噪:群鸣。 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 18.
名躁一时释义:指的是一时名声很大。
- 19.
坚白同异释义:指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的“离坚白”和 惠施 的“合同异”之说。 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 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 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
- 20.
大科释义: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宋 人谓之大科。清 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大科”。宋 陈师道《赠二苏公》诗:“谁其识者有 欧阳,大科异等固其常。”任渊 注:“东坡 兄弟皆应贤良科。”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九:“富韩公 初游场屋,穆修 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康熙 朝初开大科,一时名士率皆怀刺跨马,日夜诣司枋者之门,乞声誉以进。”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制科》。《旧唐书·舆服志》:“﹝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