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 [fāng bó]
1. 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方伯 引证解释
⒈ 殷 周 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汉 以来之刺史, 唐 之采访使、观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引《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
《史记·周本纪》:“周 室衰微,诸侯彊并弱, 齐、楚、秦、晋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郑司农 曰:“长诸侯为方伯。”
《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
唐 韩愈 《送许使君刺郢州序》:“于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 云南 巡抚。”
国语词典
方伯 [fāng bó]
⒈ 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各地方的长官。也称为「邦伯」。
引《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
《文选·曹冏·六代论》:「且今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
方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合会释义:天地会的别名。天地会以反 清 复 明 为宗旨,相传以 洪武(明太祖 年号)的洪字为其代称,对内称“洪门”,会员互称“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点水偏旁,故又称“三点会”。后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会合之义,因改称“三合会”。《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忆昭楼洪杨奏稿·吴观察致倪方伯书》:“近日三合会匪东西四散,无处不有。”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三合会秘密结社之盛行,几乎普遍了全县。”
- 2.
三监释义:⒈周武王 灭 商 后,以 商 旧都封给 纣 子 武庚,并以 殷 都以东为 卫,由 武王 弟 管叔 监之;殷 都以西为 鄘,由 武王 弟 蔡叔 监之;殷 都以北为 邶,由 武王 弟 霍叔 监之;总称三监。见 汉 郑玄《诗·邶鄘卫谱》。一说指 武庚、管叔、蔡叔。见《汉书·地理志下》、清 王引之《经义述闻·三监》。汉 代儒家依托 周 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 周 朝的通制。《礼记·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於方伯之国,国三人。”参阅 明 杨慎《升庵经说》卷九、清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十二。⒉唐 代官署国子监
- 3.
义衆释义:南北朝 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晋书·桓彝传》:“苏峻 之乱也,彝 纠合义众,欲赴朝廷。”《梁书·元帝纪》:“世祖 驰檄告四方曰:‘有能率动义众,以应官军,保全城邑,不为贼用,上赏方伯,下赏剖符。’”
- 4.
九伯释义:⒈上古九州的方伯。 方伯,诸侯之长。《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⒉泛指地方长官。唐 王维《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当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宋 王安石《谢知州启》:“谢 守论功,当为九伯之冠。”⒊见“九百”。
- 5.
交格释义:谓抗拒。《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汉 何休 注:“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絶其国,献捷於王者。”徐彦 疏:“格,犹距也。谓与交战而距王。今人谓不顺之处为格化之类。”
- 6.
伯讨释义:谓方伯讨伐有罪的诸侯。 《公羊传·僖公四年》:“齐 人执 陈 袁涛涂 ……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何休 注:“言有罪方伯所宜讨。”徐彦 疏:“即下二十八年 晋侯 执 曹伯 畀 宋 人,成 十五年 晋侯 执 曹伯 归之于京师之属是也。”
- 7.
伸诉释义:⒈亦作“伸愬”。向上级官员说明情由,请求裁处。宋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三:“盖转运司於本州为所部官吏,虽常伸愬,不敢取必。”元 关汉卿《四春园》第二折:“鬭打相争、人命等事,都来我根前伸诉。”⒉说明苦衷或委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行修 伸诉离恨,一把抱住不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代兄弟在方伯跟前,伸诉伸诉,求方伯好歹代我説几句好话。”巴金《新生·四月十七日》:“这里面有思念,有爱慕,有回忆,有眼泪,有伸诉,有安慰。”
- 8.
侯牧释义: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左传·哀公十三年》:“子服景伯 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於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於伯。’”杜预 注:“伯,王官伯;侯牧,方伯。”
- 9.
公惭卿,卿惭长释义:谓旧时官僚威德世代相减。晋 张华《博物志》卷四:“太邱 长 陈实,实 子鸿臚卿 纪,纪 子司空 羣,羣 子 泰,四世於 汉、魏 二朝有重名,而其德渐小减,故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李载 者,燕 代 豪杰,常臂鹰携妓以猎,旁若无人。方伯为之前席,终不肯任。载 生 栖筠,为御史大夫,磊落可观,然其器不及父。栖筠 生 吉甫,任相国八年,柔而多智,‘公惭卿,卿惭长’,近之矣。”
- 10.
勤民释义:⒈劳苦百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 违 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左传·昭公十五年》:“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国语·周语上》:“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於德而无勤民於远。”韦昭 注:“勤,劳也。”⒉尽心尽力于民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杜预 注:“尽心尽力,无所爱惜为勤。”汉 班固《典引》:“奕世勤民,以方伯统牧。”晋 陆机《辩亡论下》:“敦率遗典,勤民谨政。”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典故》:“犹以玩物为戒,特申勤民之旨,以垂训焉。”
- 11.
圆转释义:⒈旋转。 《晋书·王述传》:“﹝ 王述 ﹞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子圆转不止。”清 唐甄《潜书·性才》:“轴虚相受,径不二寸,圆转无滞。”⒉宛转,通畅。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清 陈田《明诗纪事戊籤·唐顺之》:“盖其调圆转流利,须择题而施。”⒊弥补,完善。宋 陈亮《壬寅答朱元晦秘书》书:“若事体全转,所谓智者献其谋,其间可採取处亦多;但谓有补於圆转事体,则非某所知也。”⒋转圜,斡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乞在方伯处,代圆转一二。”
- 12.
奉求释义:恳求。唐 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醋醋 怒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儒林外史》第三二回:“﹝ 臧蓼斋 ﹞把酒递与 杜少卿,便跪了下去,説道:‘老哥,我有一句话奉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所以奉求老哥,代兄弟在方伯跟前,申诉申诉。”
- 13.
岳伯释义:相传 尧 舜 时四岳为四方诸侯之长;周 有方伯为诸侯之长。后以“岳伯”泛称封疆大吏。
- 14.
崇隆释义:⒈亦作“崇嶐”。高,高起。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西山崇隆,小瀑屡屡从山岭悬注。”清 黄景仁《池阳写望》诗:“池阳山水窟,石城鬱崇嶐。”佘疚侬《三年五月一日与同学登慧山》诗:“地势隔江远,西去逾崇隆。”⒉严正。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惟时风宪崇隆,官吏严肃,刺不易投,三日犹未得见方伯。”⒊高尚伟大。《太平天囯文选·常熟报恩牌碑序》:“虞山 高耸,并文德之崇嶐;琴水 冲融,通武功之振奕。”郭沫若《祭李闻》:“莽彼河山,因突兀而增色;嗟我民猷,感无上之崇隆。”
- 15.
张言释义:犹扬言;夸口。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后 孟德 因获 刘琮 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胡三省 注:“张言者,张大而言之。”明 李贽《与方伯雨柬》:“知公非口讲者,是以敢张言之。”
- 16.
徒旅释义:⒈旅客。《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吕向 注:“言旅客奔往,皆多伤苦於此。”唐 杜甫《铁堂峡》诗:“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清 唐甄《潜书·自明》:“吾目幸矣,吾见大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⒉指同行的伙伴。唐 杜甫《前出塞》诗之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⒊徒众。《宋书·五行志》:“诸将纷争,颇丧徒旅。”《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清 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陈公 骤起乡閭,捐家室,誓徒旅,
- 17.
排纂释义:编撰,编辑。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方伯公遗事》:“先祖方伯公年九十餘,读书排纂不輟。”清 谭献《<唐诗录>序》:“举三百年之遗文,离为八集,都为一编。排纂未竟,旋以图南;悠悠五载,復事发正,録成定本。”
- 18.
故臣释义:旧臣;遗臣。《左传·哀公十四年》:“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从吾君之命。’遂攻之。”《史记·李斯列传》:“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清 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夫我国家之初,明 之故臣,尚扶其残孽。”
- 19.
方牧释义:古时统治一方的军政长官方伯与州牧的并称。 后泛指地方长官。
- 20.
梓乡释义:故乡。 清 冯桂芬《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如竟以经造册充数,则流毒梓乡,百世无已。”《花月痕》第四四回:“梓乡极目黯飞云,可怜倚枕弥留,犹自伤心南望。”《“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一俟风潮平静,自当各返梓乡也。”参见“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