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 [tài sù]
1. 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
2. 引申为天地。
4. 朴素,质朴。
太素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
引《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
汉 班固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陈书·高祖纪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
⒉ 引申为天地。
引三国 魏 曹植 《神龟赋》:“忽万载而不恤,周无疆於太素。”
⒊ 朴素,质朴。
引《淮南子·俶真训》:“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
汉 班固 《幽通赋》:“皓尔太素,曷渝色兮。”
汉 班固 《东都赋》:“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服》:“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问紈綺。”
国语词典
太素 [tài sù]
⒈ 物质的起始。
引《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
《文选·江淹·杂体诗·张廷尉》:「太素既已分,吹万著形兆。」
⒉ 质朴、朴素。
引《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
唐·李善·注:「太素,朴素也。」
太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分为二释义: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 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都包含着这一命题的内容。《黄帝内经·太素·知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明确使用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通俗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 2.
三气释义:⒈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⒉指天、地、人之气。⒊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⒋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⒌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
- 3.
勦合释义:抄取汇集。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上》:“今《三坟》之首,所称太始、太极、太易、太初、太素,皆勦合《乾坤凿度》之文,而稍增饰之。”
- 4.
旱海释义:⒈宋 代自今 甘肃省 环县 北至 宁夏回族自治区 灵武县 一带,干旱多沙,俗称“旱海”。《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冯暉 引兵过 旱海,至 辉德。”胡三省 注引 赵珣《聚米图经》:“盐、夏、清远军 间,并係沙磧,俗谓之旱海。”⒉泛指沙漠。明 何景明《述归赋》:“北旱海之烂灼兮,西太素之积阴。”《花城》1981年第2期:“汽车在号称八百里旱海的 科尔沁 东部大草原向西飞奔。”
- 5.
松竹梅释义:松与竹经冬不凋,梅则寒冬生花,故习称为“岁寒三友”。清 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下:“五龙亭 旧为 太素殿,创于 明 天顺 年,在 太液池 西南向,后有草亭,画松竹梅于上,曰‘岁寒门’。”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梅竹石三友》:“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今人但知松竹梅为三友,莫知梅竹石之为三友也。”
- 6.
産物释义:⒈生产物品;产生事物。汉 王充《论衡·感虚》:“天主施气,地主产物。”三国 魏 曹植《文帝诔》:“皓皓太素,两仪始分,中和产物,肇有人伦。”⒉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事物或结果。邹韬奋《萍踪寄语》四十:“其实贫民窟问题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部分的产物。”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五章:“人是时代即社会环境的产物。”曹禺《<曹禺选集>后记》:“把它们拿到今天来看,必然有许多的缺陷和谬误,因为它们都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
- 7.
纨绮释义:⒈精美的丝织品。晋 潘岳《秋兴赋》:“珥蝉冕而袭紈綺之士,此焉游处。”唐 韦元甫《木兰》诗:“易却紈綺裳,洗却铅粉妆。”宋 苏辙《题王詵都尉画山水横卷》诗之一:“归来缠裹任紈綺,天马性在终难覊。”清 黄鷟来《和陶饮酒》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问紈綺。”⒉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宋 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敕》:“维公之始,生于紈綺。晋 主抚之,同乎己子。”明 宋濂《故检校孔君权厝志》:“公生紈綺家,遇风日佳时,必张乐设燕为乐。”清 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 江 南长紈綺。”@
- 8.
逍遥馆释义:唐 开元 时 高太素 隐于 商山,建六逍遥馆,分别命作:晴夏晚云、中秋午月、冬日方出、春雪未融、暑簟清风、夜阶急雨,各制一铭。见 宋 陶穀《清异录·润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