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客体 客体的意思

客体

简体客体
繁体客體
拼音kè tǐ
注音ㄎㄜˋ ㄊ一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è,(1) 外来的(人),与“主”相对。【组词】:客人。宾客。会客。不速之客。客气。客卿。(2) 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组词】:旅客。客居。客籍。客死。(3) 服务行业的服务对象。【组词】:顾客。乘客。客流量。(4) 指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组词】:说客。政客。侠客。(5)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组词】:客观。客体。(6) 量词,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例句】:一客冰淇淋。

tǐ tī,(1) 〔体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基本含义

指受人供养或接待的人,也指事物受人使用或处置的对象。

客体的意思

客体 [kè tǐ]

1. 哲学术语,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

[object;]

客体 引证解释

⒈ 指外界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

梁启超 《新民说·论私德》:“对於私人之交涉,与对於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

⒉ 指次要的人或事物。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日 广西 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


国语词典

客体 [kè tǐ]

⒈ 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

主体

⒉ 法律上指权利或义务的行使对象,或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如财产、人的行为、社会关系。


客体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主体释义:⒈事物的主要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国家的主体。 中央的十层大厦是这个建筑群的主体。⒉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见〖客体〗⒊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见〖客体〗

客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体与客体释义: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中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对象的那些部分才成为客体。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2.
      主体释义:⒈事物的主要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国家的主体。 中央的十层大厦是这个建筑群的主体。⒉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见〖客体〗⒊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见〖客体〗
    • 3.
      发生认识论释义:瑞士皮亚杰关于认识的理论。 认为不能静止地看待认识论问题;人类知识的形成是包括着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结构。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是主体对客体施加动作的结果。动作是外显的实际行动,运算是内化的可逆的并可协调成为系统的行动。
    • 4.
      同类客体释义: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
    • 5.
      审美对象释义:亦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指能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它在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
    • 6.
      审美欣赏释义: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一般从对客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直觉开始,经过分析、判断、体验、联想、想像,情感上达到主客体的融合一致。与一般认识的心理过程的区别在于主要是形象思维。
    • 7.
      新闻侵权释义:导致新闻侵权的直接原因及其外部特征,简言之是新闻媒体刊播了含有侵害他人权利内容的新闻作品,诸如新闻报道失实、新闻评论不客观不公正从而歪曲了事实损害了他人人格,或蓄意且擅自宣扬他人隐私等情况。新闻侵权和普通民事侵权一样,都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其侵权的客体一般为人格权,即会造成他人人格权利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 8.
      旅游要素释义:旅游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即旅游对象,包括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和娱乐活动)和旅游媒介(包括旅游宣传、组织、运输和旅游接待设施)。
    • 9.
      法律关系释义: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如企业与职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后,就构成了双方的劳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 10.
      澄怀观道释义:本是禅的境界——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这一禅境亦十分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
    • 11.
      激励机制释义: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是企业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连接手段。
    • 12.
      物我两忘释义:物我两忘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
    • 13.
      犯罪客体释义:受刑事法律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于犯罪对象。如贪污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其犯罪对象则是贪污所得的公共财产。犯罪客体不同,罪名也就不同。如盗窃库房中的电线,其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所以是盗窃罪;而盗窃正在用于通讯的电线,其犯罪客体则是公共安全方面的正常通讯活动,所以是破坏通讯设备罪。
    • 14.
      犯罪构成释义:⒈犯罪客体,即受刑事法律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⒉犯罪的客观要件,即行为违反刑事法律,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⒊犯罪主体,即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⒋犯罪的主观要件,即行为出于故意或过失。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分析犯罪构成,可以区别罪与非罪、这种罪与那种罪,正确适用刑罚。
    • 15.
      生命意志说释义: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德国叔本华所倡。从世界的本质即生命意志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艺术和美的本质也是意志,是意志的直接而恰如其分的客体化。艺术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以观审方式去掌握化作永恒理念的生命意志。
    • 16.
      着作权法释义:也称“版权法”。 国家关于确认和保护著作人和其他著作权所有者的著作权权利的法律。是因创作、传播和使用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内容包括著作权主体、著作权客体、著作权内容、著作权限制、著作权继承和转让、侵犯著作权的处罚等。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是英国于1710年颁布的《安妮女王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9月7日通过,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 17.
      观照释义:也叫静观。美学名词。指人(主体)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客体)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早在古代希腊,柏拉图就已使用观照一词。他认为,审美就是对美本身的一种凝神观照。

客体(ket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客体是什么意思 客体读音 怎么读 客体,拼音是kè tǐ,客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客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