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惩 [bù chéng]
1. 不制止。不戒惧;不警戒。
不惩 引证解释
⒈ 不制止。
引《诗·小雅·节南山》:“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毛 传:“女不惩止女之邪心而反怨憎其正。”
⒉ 不戒惧;不警戒。
引《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 秦 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朱熹 集注:“惩,创艾也。虽死而心不悔也。”
《韩非子·难二》:“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於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盖讥 汲黯 之白首於主爵,而不惩 张汤 牛车之祸也。”
不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漕释义:按人口交纳的漕粮。清 夏燮《中西纪事·长江设关》:“交地之后,听凭 英 商起造栈房,应纳丁漕,由 英 商赴县交纳。”《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会议﹞宗旨以学生不释放,国贼不惩办,外交不挽回,丁漕誓不完纳。”
- 2.
不孥释义:亦作“不帑”。 不惩罚罪人的妻子儿女。
- 3.
惩创释义:⒈惩戒;警戒。 唐 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方朔 不惩创,挟恩更矜夸。”宋 陆游《条对状》:“盖封王始於 汉 初……后世惩创其失,魏、晋、隋、唐,皆起草昧,有天下,岂无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渊传》:“渊 为人躯干雄伟……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駡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明 方孝孺《与赵伯钦书》之二:“每观古人道德事功之盛,慙悔攻中,若无所自容。以是深自惩创,不敢有所作。”⒉惩罚;惩治。宋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诱外夷,邀求厚利,为国生事,其渐不可长
- 4.
法不诛心释义:法律不惩戒人们的内心想法和思想活动。
- 5.
皇道释义:⒈上古帝王治国的法则。亦指后世帝王治国的法则。《文选·班固<西都赋>》:“博我以皇道,弘我以 汉 京。”李周翰 注:“皇道,皇王之道。”《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 临刑东市”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文士传》:“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新唐书·韩琬传》:“罚虽轻而不犯,赏虽薄而劝,位尊不倨,家富不奢;学校不励而勤,道佛不惩而戒;土木质厚,禆贩弗蚩。其故奈何?杂以皇道也。”⒉犹大道。《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沉浮翱翔,乐我皇道。”李周翰 注:“皇,大也。鱼鸟沉浮翱翔,自得天性,乐我大道。”《文选·张协<
- 6.
虞箴释义:古代虞人为戒田猎而作的箴谏之辞。 《左传·襄公四年》:“昔 周 辛甲 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於《虞人之箴》曰:‘芒芒 禹 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 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 夏 家,兽臣司原,敢告僕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汉书·扬雄传赞》:“史篇莫善於《仓頡》,作《训纂》;箴莫善於《虞箴》,作《州箴》。”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周 之 辛甲,百官箴闕,唯《虞箴》一篇,体义备焉。”
- 7.
赏罚不明释义:赏罚不清楚不明白。 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 8.
遗布释义:《后汉书·独行传·王烈》:“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形戮是甘,乞不使 王彦方 知也。’烈 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 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用以指对盗贼宽容不惩,使其感化而改恶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