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假言 假言的意思
jiǎyán

假言

简体假言
繁体
拼音jiǎ yán
注音ㄐㄧㄚˇ ㄧ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iǎ jià,(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组词】: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2) 借用,利用。【组词】: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3) 〔假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假假”,草书称“平假假”。(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组词】:假设。假使。假令。假如。假若。 ◎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组词】:假日。假条。病假。

yán,(1) 讲,说。【组词】: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组词】: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3) 汉语的字。【组词】: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4) 语助词,无义。【组词】: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姓。

基本含义

指虚构的言辞或假设的情况。

假言的意思

假言 [jiǎ yán]

1. 虚言,假话。

假言 引证解释

⒈ 虚言,假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假言而姦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⒉ 谓义旨深远之言。假,通“遐”。

《汉书·扬雄传下》:“假言周于天地,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絶于邇言。”


假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刀论法释义:即二难推理。逻辑上称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大前提是两个假言判断,小前提是选言判断。
    • 2.
      假言直言推理释义:第一个前提是假言判断,第二个前提和结论都是直言判断,分别肯定或否定该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的推理。
    • 3.
      前件释义:⒈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槐柳楸梓梧柞》:“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旧唐书·东夷传·日本国》:“元和 元年 日本国 使判官 高阶真士 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宋 苏轼《乔执中两浙运副张安上提刑制》:“其谨视贪吏以无害我成法,可依前件。”⒉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
    • 4.
      后件释义:假言判断中反映依赖于某种条件的事物情况的判断。如在“如果具有共产主义理想,那就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中,“不怕任何艰难困苦”是依赖于“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前件的,它就是后件。
    • 5.
      巧言不如直道释义:巧言:好听而虚伪的话。 比喻假言假语不如有话直说。
    • 6.
      必然性推理释义:“或然性推理”的对称。从真前提能够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包括:各种直接推理,三段论,关系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 7.
      昆明池释义:⒈湖沼名。汉武帝 元狩 三年于 长安 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 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 元狩 三年春﹞发謫吏穿 昆明池。”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西南夷传》有 越嶲、昆明国,有 滇池,方三百里。汉 使求 身毒国,而为 昆明 所闭。今欲伐之,故作 昆明池 象之,以习水战,在 长安 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文选·沉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南瞻 储胥观,西望 昆明池。”李善 注:“储胥观、昆明池 皆在 西京。此皆假言之。”⒉湖沼名。即今 云
    • 8.
      梁山伯释义: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主要人物。他与祝英台结拜兄弟,同学三年,不知其为女子。英台先归,假言将妹嫁许。山伯访英台时才知英台是女子,也才知嫁妹之真意。但英台已由父作主许配马文才。山伯郁悒病逝。英台出嫁,经其墓哀祭,地忽裂开,英台跃入。山伯英台化作蝴蝶,比翼双飞。梁山伯是个敦厚而不谙世故,多情而难释情怀的书生形象。
    • 9.
      烟幕释义:⒈军事上用化学药剂制成的浓厚烟雾。用以迷惑敌人,隐蔽自己。⒉农业上燃烧某些燃料或化学物质造成的浓厚烟雾。用以防止霜冻。⒊比喻掩饰本意或真相的虚假言行。
    • 10.
      纯粹假言推理释义:前提和结论都是假言判断的推理。
    • 11.
      虚诓释义:假言欺骗。

假言(jiay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假言是什么意思 假言读音 怎么读 假言,拼音是jiǎ yán,假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假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