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度 [jì dù]
1. 计算量度。
2. 估计;料想。
3. 计较;衡量。
5. 谋画。
计度 引证解释
⒈ 计算量度。
引汉 王充 《论衡·谈天》:“如 邹衍 之书,若谓之多计度,验实反为少焉。”
《新唐书·百官志四下》:“经略使以计度为上考,集事为中考,脩造为下考。”
⒉ 估计;料想。
引宋 张载 《正蒙·中正》:“计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素也。”
王夫之 注:“计度而知,设未有之形以料其然,是非之理不察者多矣。”
元 许衡 《拟古战场赋》:“尔乃心存目想,计度数量,岂古人有事於此,遗迹尚存乎渺茫。”
黄侃 《哀贫》:“贫者非岁时膢腊,未尝啗纯米之饭,尊酒臠肉,得之出於计度之外。”
⒊ 计较;衡量。
引《金史·隐逸传·张潜》:“尝行道中拾一斧,夫妇计度移时,乃持归访其主还之。”
明 方孝孺 《君量》:“其出於计度而后为者,未足见人之量,惟其猝然遇之视之而不惊,此非有量不能也。”
⒋ 谋画。
引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友人得罪斥逐后,其家亲知过门,缩颈不敢视。公独省问,为计度、论议直其寃。”
《宋史·陈恕传》:“凡议论、计度并令 恕 等参预。”
元 袁桷 《吴江重建长桥记》:“维浮屠善计度,长衢广殿,瞬息以具,吾语诸其有获。”
计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二法释义:同“不二法门”。宋 王安石《答蒋颖叔书》:“离一切计度言説,谓之不二法,亦是方便説耳。此可冥会,难以言了也。”
- 2.
付之度外释义: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 3.
付诸度外释义: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 4.
八识三境释义: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
- 5.
度外之人释义: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 6.
律度释义:⒈古代计度,皆出于黄钟之律,故称律度。 度指长短,即分、寸、尺、丈、引。也包括计算容积、重量。《左传·文公六年》:“著之话言,为之律度。”杜预 注:“钟律度量,所以治厤明时。”一说犹法度、法制。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⒉犹规矩,法度。唐 白居易《记画》:“至若笔精之英华,指趣之律度,予非画之流也,不可得而知之。”太平天囯 黄期陞《建天京于金陵论》:“整肃官方,驭群臣以律度。”章炳麟《检论·序种姓下》:“古学废秏,而姓氏失其律度。”⒊音律的法度标准。宋 梅尧臣《击瓯赋》:“鸣非瓦釜律度合,鼓非土缶音韵周
- 7.
徧计所执自性释义:佛教语。由于不知诸法本空,而普遍计度,执迷为有,谓之“徧计所执自性”。如绳本非蛇,妄计为蛇。与“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
- 8.
括率释义:搜刮。《旧唐书·德宗纪上》:“括率商户,人情不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元年》:“朝廷因 契丹 入寇,国用愈竭,復遣使者三十六人分道括率民财,各封剑以授之。”《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尔不素为计度,今仓储垂尽,乃请分屯兵,括率民船,以给餽运,是可卒致乎?”
- 9.
指掌释义:⒈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 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远,有若同时。”宋 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坐听其谈,滚滚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清 昭槤《啸亭杂录·舒梁阿三公远见》:“尝见 梁文庄 诗正 掌户部时上疏稿,核计度支盈絀,如在指掌。”⒉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
- 10.
无贰释义:⒈谓不要有二心;没有二心。 《诗·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郑玄 笺:“无有贰心也,无復计度也。”《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俭 以计厚待 钦,情好欢洽。钦 亦感戴,投心无贰。”⒉不可改变。《左传·成公八年》:“公赂之,请缓师。文子 不可,曰:‘君命无贰,失信不立。’”
- 11.
果意释义:遂意,如愿。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今若更欲 西京,请便计度收取。若难果意,冀为报示。”
- 12.
訾省释义:⒈谓计算、察核财物。《史记·五宗世家》:“端 心愠,遂为无訾省。府库坏漏尽,腐财物以巨万计,终不得收徙。”张守节 正义引 颜师古 曰:“訾,财也;省,视也。言不能视録资财。”清 曾国藩《新宁刘君墓碑铭》:“所得资财,随手散去,壹以济物为功,息耗都不訾省。”⒉计虑省察。唐 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朱熹 考异:“《礼记》‘不訾重器’,‘毋訾金玉成器’,注皆云‘思也’。详此,盖以訾为思虑计度之意云。”宋 叶适《庄夫人墓志铭》:“庄氏 归 立之 二十餘年,一切
- 13.
顿所释义:营房;馆舍。 《梁书·武帝纪下》:“己酉,行幸 白下城,履行六军顿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戊戌,山陵使 韩琦 奏:‘山陵诸顿所调物过多,乞选朝臣一员付之计度。’”清 郑燮《板桥自叙》:“乾隆 十三年,大驾东巡,燮 为书画史,治顿所,卧 泰山 絶顶四十餘日,亦足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