髭须 [zī xū]
1. 嘴周围的胡子。
英[moustache;]
髭须 引证解释
⒈ 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引《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 罗敷,下担捋髭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额濶頦宽眉卓竪,一部赤髭鬚也么台台。”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三:“‘不行’,姓 吴 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国语词典
髭须 [zī xū]
⒈ 生在嘴边的短毛。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下颏上真个一根髭须也不曾生,且是标致。」
《儒林外史·第一回》:「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
髭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毛释义:⒈三绺髭须。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 画 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 曰:‘裴楷 儁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宋 苏轼《赠李道士》诗:“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清 汪懋麟《题修来画像》诗:“颊上三毛少飞动,此际有待鬚 虎头。”⒉指发、眉、须。宋 苏轼《十八大阿罗汉赞·第七迦理迦尊者》:“佛子三毛,髮眉与鬚。既去其二,则有餘因。”⒊现代画家 张乐平 在《三毛流浪记》中塑造的一个少年儿童形象,以诚实、善良、机智著称。因其头发只
- 2.
捻髭释义:捻弄髭须。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状。
- 3.
摘髭释义:摘取髭须。 喻轻而易举。语出 唐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清 姚鼐《奉答朱竹君筠用前韵见赠》:“连年摘髭取科第,射策彤庭语惊众。”
- 4.
撚髭释义:捻弄髭须。 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状。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初刻》支言俚説,不足供覆酱瓿,而翼飞踁走,较捻髭呕血、笔塚砚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人之能度曲者,世间颇少。其握管捻髭之际,大约口内吟哦,皆同説话。”参见“捻鬚”。
- 5.
银髭释义:白髭须的美称。
- 6.
髭捻释义:谓沉思吟哦推敲字句而捻弄髭须。语本 唐 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清 李渔《意中缘·露丑》:“我则道哦韵试鏗鏘,却原来是髭捻太苦逼成凄响。”
- 7.
鬓颔释义:鬓发和髭须。
- 8.
黄净子释义:脸色黄而光洁,无髭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