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佐 [cān zuǒ]
1. 部下;僚属。
3. 亦作“参左”。辅助。
参佐 引证解释
⒈ 部下;僚属。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以 淮南 初定,转 基 为征东将军,都督 扬州 诸军事,进封 东武侯。
引基 上疏固让,归功参佐。”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 温 游 龙山,参佐毕集。”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及兵兴之后,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皆老成谋略,优长之选。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歷练而审机宜。”
⒉ 辅助。
引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参佐幃幄,大兴王师。”
黄侃 《<新方言>后序》:“盖以大海荡荡,不择细流;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国语词典
参佐 [cān zuǒ]
⒈ 僚属、部下。
引《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基传》:「基上疏固让,归功参佐,由是长史司马等七人皆侯。」
唐·许尧佐《柳氏传》:「久列参佐,累彰勋效。」
参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十四桥释义:故址在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县 西郊。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方舆胜览》谓 隋 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 韩令坤 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 在 唐 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 浊河 茶园桥 ……自 驛桥 北河流东出,有 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 山光桥。”系指 扬州 城外西自 浊河桥 茶园桥 起,东至 山光桥 止沿途所有的桥。清 李斗《扬州画舫
- 2.
假版释义:⒈亦作“假板”。 谓未经朝廷宣布的权宜任命;或指对低级官吏不须通过朝廷的任命。受任命者称假版官。《宋书·文帝纪》:“二十七年春正月辛未,制 交、寧 二州假板郡县,俸禄听依臺除。”宋 黄庭坚《卧陶轩》诗:“假版未通班,晓严梦逢逢。”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选人之制始於 唐,自中叶以来,藩镇自辟召,谓之版授,时号假版官,言未授王命假摄之耳。”⒉指权宜任命的证书。《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慕容农 ﹞敕备假版,以 邃 ﹝ 睦邃 ﹞为 高阳 太守,参佐家在 赵 北者,悉假署遣归。”胡三省 注:“假
- 3.
内敍释义:谓按规定的等次调升京官。 相对外任而言。《晋书·王浚传》:“浚 之承制也,参佐皆内敍,唯司马 游统 外出。统 怨,密与 石勒 通谋。”
- 4.
参左释义:见“参佐”。
- 5.
同知释义:⒈共知。《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⒉犹参佐。《北齐书·高隆之传》:“仪同三司 崔孝芬 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营构,颇相乖异,瀛州 刺史 元晏 请託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⒊官名。称副职。宋 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 明 因之。清 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淳化 二年,王显 出镇,张逊 知枢密院事,始以 温仲舒、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
- 6.
吏目释义:古官名。元 于儒学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参佐官。明 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安抚、招讨、市舶、盐课诸司及都指挥司、各长官司、各千户所、各州均有设置。清 唯太医院、五城兵马司及各州置之。其职除太医院吏目与医士类似外,其余或掌文书,或佐理刑狱及官署事务。《红楼梦》第八三回:“贾赦 道:‘方才风闻宫里头传了一个太医院御医,两个吏目去看病。’”《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新选 蘄州 吏目 随太爷 特来稟见。”
- 7.
赵公明释义:神名。 原为道教中冥神、瘟神之类。晋 干宝《搜神记》卷五:“散骑侍郎 王祐,疾困,与母辞诀。既而闻有通宾者,曰:‘……吾等十餘人,为 赵公明 府参佐。至此仓卒,见卿有高门大屋,故来投。与卿相得,大不可言。’祐 知其鬼神,曰:‘不幸疾篤,死在旦夕。遭卿,以性命相託。’”南朝 梁 陶弘景《真诰·协昌期二》:“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 赵公明 等,某国公侯,甲乙年如千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乡,潜寧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害为气。”元 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三出:“铁幞头耀日光,水磨鞭映雪霜……
- 8.
陆家老屋释义:陆机 兄弟入 洛 后,住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 住东头,士衡 住西头。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