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儒风 儒风的意思
fēng

儒风

简体儒风
繁体儒風
拼音rú fēng
注音ㄖㄨˊ ㄈ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rú,(1) 指读书人。【组词】: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2)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组词】: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3) 同“懦”,懦弱。

fēng fěng, ◎ 古同“讽”,讽刺。

基本含义

指儒家思想的风尚和影响。

儒风的意思

儒风 [rú fēng]

1. 儒家的传统、风尚。

儒风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传统、风尚。

《南齐书·陆澄传》:“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歷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唐 韩愈 《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见寄之作》:“威令加 徐 土,儒风被 鲁 邦。”


国语词典

儒风 [rú fēng]

⒈ 儒者的风范。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唐·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诗:「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儒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南籥释义:乐舞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杜预 注:“《象箾》,舞所执。《南籥》,以籥舞也。皆 文王 之乐。”杨伯峻 注:“籥音乐,形似笛之乐器……舞南籥,盖奏南乐以配籥舞。”汉 马融《长笛赋》:“上拟法于《韶箾》、《南籥》,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下采制于《延露》、《巴人》。”唐 柳宗元《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农事载盛于耨芟,儒风重兴于俎豆。足使 季札 观 鲁,更陈《南籥》之仪。”清 周亮工《高二澄甫将别予游闽得五十韵送之》:“琅
    • 2.
      圣道释义:圣人之道。 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汉 扬雄《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唐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孔夫子 已经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
    • 3.
      革正释义:⒈革除;纠正。《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汉文 虽身衣弋綈,而不革正法度。”唐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宋史·高宗纪八》:“八月戊寅……革正前举登第 秦塤 曹冠 等九人出身。”⒉谓改革政令。正,通“政”。汉 蔡邕《胡公碑》:“延和 末年,圣主革正,幸臣诛薨,引公为尚书令。”
    • 4.
      顔闵释义:孔子 弟子 颜回 和 闵损 的并称。 《汉书·叙传上》:“伏 周 孔 之轨躅,驰 颜 閔 之极挚。”《文选·阮籍<咏怀诗>》:“被褐怀珠玉,颜 閔 相与期。”吕延济 注:“颜回、閔子騫 皆 孔子 弟子。”唐 刘商《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儒风久沦弊,颜 閔 寿不长。”明 方孝孺《勉学诗》之一:“曾高愚鲁资,直解配 颜 閔。”

儒风(ruf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儒风是什么意思 儒风读音 怎么读 儒风,拼音是rú fēng,儒风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儒风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