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 [yī jiù]
1. 犹一匝。指一套色彩。古代贵族作为服饰的色彩因等级不同而异,有五彩为一就,三彩为一就或二彩为一就不等。一并;顺便。即刻。犹一面。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犹一味。
一就 引证解释
⒈ 犹一匝。指一套色彩。古代贵族作为服饰的色彩因等级不同而异,有五彩为一就,三彩为一就或二彩为一就不等。
引《周礼·春官·典瑞》:“瑑圭璋璧琮繅皆二采一就以頫聘。”
孙诒让 正义引 金榜 云:“天子之繅五采备为一就,公侯伯三采备为一就,子男二采备为一就。”
《礼记·礼器》:“有以少为贵者,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
⒉ 一并;顺便。
引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七出:“小人在家管看,一就打听舍人消息。”
《元典章·台纲二·按治》:“其餘罪囚,巡按时分一就审呵。”
《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我今日去谢 张公,一就带你母子去游翫閒走则个。”
⒊ 犹一面。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引《水浒传》第四九回:“一就去劫牢,一就去取行李不迟。”
⒋ 犹一味。
引《全元散曲·玉娇枝过四块玉》:“百般乖不如一就痴,十分醒争似三分醉。”
⒌ 即刻。
引《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这 洞宾 一就下山,按落云头,来到阎浮世上,寻取有缘得道士。”
国语词典
一就 [yī jiù]
⒈ 顺便。
引《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〇出》:「你去安排些食物,一就与我关了外门,待我和官人吃几杯酒。」
《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我今日去谢张公,一就带你母子去游翫闲走则个。」
⒉ 一面。
引《水浒传·第四九回》:「一就去劫牢,一就去取行李不迟。」
⒊ 一同、一起。
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一同入那酒店里坐地,唤酒保买杯酒和肉来,四个一就吃了。」
《前汉书平话·卷下》:「今代州刘武手下二十万雄兵,令卿一就掌者。」
⒋ 一味、总是。
引元·石君宝《紫云庭·第三折》:「且说俺这小哥哥,为俺耽惊受怕,波迸流移,冷落了读书院,一就把功名懒堕。」
元·无名氏〈玉娇枝过四块玉·休争闲气〉曲:「想功名到底成何济,总虚华几人知,百般乖不如一就痴。」
一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就释义:⒈犹一匝。 指一套色彩。古代贵族作为服饰的色彩因等级不同而异,有五彩为一就,三彩为一就或二彩为一就不等。⒉一并;顺便。⒊犹一面。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⒋犹一味。⒌即刻。
- 2.
供具释义:⒈陈设酒食的器具。 亦指酒食之类。《史记·平準书》:“公卿议封禪事,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路,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后汉书·赵孝传》:“帝嘉其兄弟篤行,欲宠异之,詔礼十日一就卫尉府,太官送供具,令共相对尽欢。”清 褚人穫《坚瓠馀集·木龙》:“吴 有富商,倩工造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⒉陈设食具;备供酒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 辞於 范雎,范雎 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 须贾 於堂下。”《汉书·叙传上》:“伯 至,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
- 3.
再就释义:两成,两套。 《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繅皆二采再就,以朝覲宗遇会同于王。” 林尹 今注:“就,成也。谓采色备为一成,即一就,犹朱緑二采为一就,则朱緑朱緑为二就也。”参见“ 三就 ”。
- 4.
司法冻结释义:司法冻结是新券法修改新增的执法权,赋予证券监管机构一些准司法权,是这次证券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最重要的执法手段之一就是冻结、查封权。
- 5.
听天任命释义:谓听凭命运摆布,不作主观努力。《孔丛子·鹗赋》:“禍福無門,唯人所求,聽天任命,慎厥所脩。”晋 葛洪《抱朴子·审举》:“屈伸默語,聽天任命;窮通得失,委之自然。”《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老爺又是位循規蹈矩聽天任命不肯苟且的人,只得呈報銷假投供。”鲁迅《华盖集·通讯》附 徐炳昶《致鲁迅的信》:“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明 屠隆《綵毫记·汾阳报恩》:“我們學道之人聽天委命,不可怕死。”
- 6.
揭贴释义:亦作“揭帖”。犹张贴。宋 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元祐 四年六月九日勑:坊场钱并依上件助役钱,已得指挥,令封桩户房一就置簿揭贴。”清 方以智《通雅·器用》:“宋 元丰 中,詔中书例写一本,纳执政,分令诸房揭贴。谓揭而贴之。古贴帖通用。”冰心《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帖在甲板上。”
- 7.
次辂释义:亦作“次路”。 副车。《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享 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 子产 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杜预 注:“先路、次路皆王所赐车之总名。”
- 8.
紧着释义:加紧:你写得太慢了,应该紧着点儿。 下星期一就要演出了,咱们得紧着练。
- 9.
繁缨释义: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 繁,马腹带;缨,马颈革。《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孔颖达 疏:“繁,谓马腹带也。”《左传·成公二年》:“既,卫 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汉 贾谊《新书·审微》:“叔孙于奚 者,卫 之大夫也。曲县者,卫君 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汉 蔡邕《独断》卷下:“繁缨在马膺前,如索帬者是也。”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言 孔子 不以名器假人,繁缨以朝,且犹不可,允言 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
- 10.
解发释义:⒈犹发解。 宋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今 广南东西路 进士,例各絶无举业,诸州但据数解发,其人亦自知无艺,只来一就省试而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立 以为 世质 等所试不至紕繆,已牒 滑州 依例解发。”⒉起解发送。《水浒传》第四十回:“﹝ 蔡九 ﹞一面吩咐教合陷车,商量差人解发起身。”明 余纪登《典故纪闻》卷十四:“乞如律禁革,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差。”
一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就释义:⒈犹一匝。 指一套色彩。古代贵族作为服饰的色彩因等级不同而异,有五彩为一就,三彩为一就或二彩为一就不等。⒉一并;顺便。⒊犹一面。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⒋犹一味。⒌即刻。
- 2.
供具释义:⒈陈设酒食的器具。 亦指酒食之类。《史记·平準书》:“公卿议封禪事,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路,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后汉书·赵孝传》:“帝嘉其兄弟篤行,欲宠异之,詔礼十日一就卫尉府,太官送供具,令共相对尽欢。”清 褚人穫《坚瓠馀集·木龙》:“吴 有富商,倩工造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⒉陈设食具;备供酒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 辞於 范雎,范雎 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 须贾 於堂下。”《汉书·叙传上》:“伯 至,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
- 3.
再就释义:两成,两套。 《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繅皆二采再就,以朝覲宗遇会同于王。” 林尹 今注:“就,成也。谓采色备为一成,即一就,犹朱緑二采为一就,则朱緑朱緑为二就也。”参见“ 三就 ”。
- 4.
司法冻结释义:司法冻结是新券法修改新增的执法权,赋予证券监管机构一些准司法权,是这次证券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最重要的执法手段之一就是冻结、查封权。
- 5.
听天任命释义:谓听凭命运摆布,不作主观努力。《孔丛子·鹗赋》:“禍福無門,唯人所求,聽天任命,慎厥所脩。”晋 葛洪《抱朴子·审举》:“屈伸默語,聽天任命;窮通得失,委之自然。”《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老爺又是位循規蹈矩聽天任命不肯苟且的人,只得呈報銷假投供。”鲁迅《华盖集·通讯》附 徐炳昶《致鲁迅的信》:“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明 屠隆《綵毫记·汾阳报恩》:“我們學道之人聽天委命,不可怕死。”
- 6.
揭贴释义:亦作“揭帖”。犹张贴。宋 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元祐 四年六月九日勑:坊场钱并依上件助役钱,已得指挥,令封桩户房一就置簿揭贴。”清 方以智《通雅·器用》:“宋 元丰 中,詔中书例写一本,纳执政,分令诸房揭贴。谓揭而贴之。古贴帖通用。”冰心《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帖在甲板上。”
- 7.
次辂释义:亦作“次路”。 副车。《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享 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 子产 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杜预 注:“先路、次路皆王所赐车之总名。”
- 8.
紧着释义:加紧:你写得太慢了,应该紧着点儿。 下星期一就要演出了,咱们得紧着练。
- 9.
繁缨释义: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 繁,马腹带;缨,马颈革。《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孔颖达 疏:“繁,谓马腹带也。”《左传·成公二年》:“既,卫 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汉 贾谊《新书·审微》:“叔孙于奚 者,卫 之大夫也。曲县者,卫君 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汉 蔡邕《独断》卷下:“繁缨在马膺前,如索帬者是也。”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言 孔子 不以名器假人,繁缨以朝,且犹不可,允言 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
- 10.
解发释义:⒈犹发解。 宋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今 广南东西路 进士,例各絶无举业,诸州但据数解发,其人亦自知无艺,只来一就省试而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立 以为 世质 等所试不至紕繆,已牒 滑州 依例解发。”⒉起解发送。《水浒传》第四十回:“﹝ 蔡九 ﹞一面吩咐教合陷车,商量差人解发起身。”明 余纪登《典故纪闻》卷十四:“乞如律禁革,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