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晋 三晋的意思
sānjìn

三晋

简体三晋
繁体三晉
拼音sān jìn
注音ㄙㄢ ㄐㄧ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jìn,(1) 进。【组词】:晋级。晋升。晋谒(进见)。(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3)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组词】:晋剧。(4) 中国朝代名。【组词】:西晋。东晋。

基本含义

指山西、山东、河北三个地方。

三晋的意思

三晋 [sān jìn]

1. 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三晋 引证解释

⒈ 战国 时 赵、韩、魏 三国的合称。 赵氏、韩氏、魏氏 原为 晋国 大夫, 战国 初,分 晋 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 山西省 别称。

《战国策·赵策一》:“三 晋 合而 秦 弱,三 晋 离而 秦 强,此天下之所明也。”
《史记·燕召公世家》:“孝公 十二年, 韩、赵、魏 灭 智伯,分其地。 三晋 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三晋 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 于谦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三晋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陈去病 《自阳高县抵大同》诗:“云軿飞处射晴光, 三晋 云山接大荒。”


国语词典

三晋 [sān jìn]

⒈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至战国周威烈王正式命韩、赵、魏为诸侯,称为「三晋」。

《战国策·燕策三》:「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於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三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晋释义: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是由春秋时晋国分裂而成的三个国家,世称此三国为三晋。
    • 2.
      上将军释义:⒈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老子》:“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战国策·燕策一》:“二十八年,燕 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於是遂以 乐毅 为上将军,与 秦、楚、三晋 合谋以伐 齐。”《史记·高祖本纪》:“初,项羽 与 宋义 北救 赵,及 项羽 杀 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军 黥布 皆属,破 秦 将 王离 军,降 章邯,诸侯皆附。”⒉官名。汉 以 吕禄 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 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 仍之。金、元 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 废。
    • 3.
      张禄释义:战国 魏 范雎 的化名。 《史记·穰侯列传》:“於是 魏 人 范雎 自谓 张禄先生,讥 穰侯 之伐 齐,乃越 三晋 以攻 齐 也,以此时奸説 秦昭王。”晋 左思《魏都赋》:“四海齐锋,一口所敌,张仪 张禄,亦足云也。”唐 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诗:“他日见 张禄,綈袍怀旧恩。”柳亚子《玉娇曲为钝根赋》:“痛哭当年识 贾生,变名此日同 张禄。”
    • 4.
      榆关释义:⒈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南。《史记·楚世家》:“﹝ 悼王 ﹞十一年,三晋 伐 楚,败我 大梁、榆关。”司马贞 索隐:“此 榆关 当在 大梁 之西也。”⒉即 古海关。古称 渝关、临榆关、临渝关,明 改为今名。其地古有 渝水,县与关都以水得名。在今 河北省 秦皇岛市。唐 于志宁《中书令昭公崔敦礼碑》:“奉勅往 幽州 ……建节 榆关,糜清柳室。”清 钱谦益《上高阳师相书》:“恭惟老师以黄阁元老出而视师,更置将率蒐讨军,实 榆关 一墻,屹为 长城。”鲁迅《伪自由书·崇实》:“费话不如少说,只剥 崔颢《黄鹤

三晋(sanji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晋是什么意思 三晋读音 怎么读 三晋,拼音是sān jìn,三晋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晋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