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旗旐 旗旐的意思
zhào

旗旐

简体旗旐
繁体
拼音qí zhào
注音ㄑㄧˊ ㄓ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í,(1)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组词】:旗子。旗帜。旗号。旗舰。旗手。(2)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例句】:旗人(满族人)。旗籍。旗袍。(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zhào,(1) 古代的一种旗子,上面画着龟蛇。【例句】:“龟蛇为旐。”(2) 引魂幡。【例句】:“飞旐翩以启路。”

基本含义

指军旗、战旗。比喻领导权力。

旗旐的意思

旗旐 [qí zhào]

1. 亦作“旗旐”。

3. 旌旗。

旗旐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旂旐”。旌旗。

《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旂旐央央。”
明 李东阳 《拟古出塞》诗之三:“军行视旗旐,闻向 黄河 曲。”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扬旗旐,指挥若定 天吴 扫。”


旗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方繖释义:伞的一种,形方,故称。古代用作仪仗。宋 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方伞》:“《宋朝会要》曰:‘古张帛避雨之制,今有方繖大繖。’则是繖之制,始於古张帛也。”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殿中省排列官一名,扇二,方繖一。”《清会典图录·舆卫·方伞》:“方繖,缎殊红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绣纹,四角出铜龙首,垂五采流苏,直柄,顶及柄尺寸,俱如九龙曲盖之制。”
    • 2.
      班剑释义:⒈有纹饰的剑。或曰以虎皮饰之。班,通“斑”。汉 制,朝服带剑。晋 易以木,谓之班剑,取装饰灿烂之义。后用作仪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赐功臣。《南史·张敬儿传》:“﹝ 敬儿 ﹞既得开府,又望班剑。语人曰:‘我车边犹少班兰物。’”唐 李白《天长节使韦公德政碑》:“罗衣蛾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剑虎士,森乎翠幕之前。”宋 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班剑》:“本 汉 朝服带剑,取五色班阑之义。《开元礼义纂》曰:汉 制,朝服带剑,晋 代之以木,谓之班剑,宋 齐 谓之象剑。”⒉指持班剑的武士。南朝 齐 王俭《褚渊碑文》:“
    • 3.
      登科记释义: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 代有“登科记”,宋 以后名“登科録”,亦称“题名録”。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唐 张籍《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双亲行先报喜,都为这一纸登科记。”《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未几揭晓,潘朗 閲登科记,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登科记》。
    • 4.
      释褐释义:⒈脱去平民衣服。 喻始任官职。汉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释褐中林,鬱为时栋。”《周书·李基传》:“大统 十年,﹝ 李基 ﹞释褐员外散骑常侍。”⒉指进士及第授官。宋 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太平兴国 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 吕蒙正 以下緑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宋 洪迈《夷坚甲志·陈国佐》:“政和 癸巳,国佐 遂魁辟雍,释褐第一。”

旗旐(qizh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旗旐是什么意思 旗旐读音 怎么读 旗旐,拼音是qí zhào,旗旐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旗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