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 [dà píng]
1. 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大平 引证解释
⒈ 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引《诗·周颂·维天之命序》:“维天之命,大平告 文王 也。”
《庄子·天道》:“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
大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丰饶释义:富饶:物产丰饶。辽阔丰饶的大平原。
- 2.
关东平原释义:日本最大平原。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一般海拔200米以下。人口稠密,城市毗连,为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区。
- 3.
北风释义:⒈从北方吹来的风。亦指寒冷的风。⒉尤指[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的]大平原上突然的强北风或得克萨斯以及墨西哥湾上和西加勒比海的同样的风。⒊一种强北风,尤指墨西哥或中美的。⒋西班牙的冬季北风。
- 4.
周伯释义:⒈星名。 象征太平昌盛的瑞星。《晋书·天文志中》:“瑞星:二曰周伯星。黄色煌煌然,所见之国大昌。”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景德 三年,有巨星见於天氐之西,光芒如金圆,无有识者。春官正 周克明 言:‘按《天文録》,荆州 占其星,名周伯。语曰:其色金黄,其光煌煌,所见之国,大平而昌。’”⒉星名。象征灾凶的客星。《宋史·天文志五》:“客星有五……周伯,大而黄,煌煌然,所见之国,兵丧,飢饉,民庶流亡。”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上引 明 桑悦《客星亭记》:“客星有曰周伯……凡有所犯,无不菑凶。”
- 5.
大均释义:⒈谓平均。 《周礼·地官·均人》:“三年大比,则大均。”郑玄 注:“有年无年,大平计之。”⒉古军礼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均之礼,恤众也。”郑玄 注:“均其地政、地守、地职之赋,所以忧民。”贾公彦 疏:“此大均必在军礼者,谓诸侯赋税不均者,皆诸侯僭滥无道,致有不均之事,当合众以均之,故在军礼也。”孙诒让 正义:“大均之礼者,校比户口以均平征赋之事,事止於畿内。”
- 6.
孙遁释义:逃避,遁逃。 孙,通“逊”。《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汉 郑玄 笺:“孙之言孙遁也。周公 摄政七年,致大平,復 成王 之位,孙遁辟此成功之美。”孔颖达 疏:“古之‘逊’字,借‘孙’为之…… 孙炎 曰:‘遁,逃去也。’”《穀梁传·庄公元年》“孙之为言犹孙也”晋 范宁 注:“孙,孙遁而去。”
- 7.
山车释义:传说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则山车出现,古代以为祥瑞之物。《礼记·礼运》“山出器车”孔颖达 疏引《礼纬斗威仪》:“‘其政大平,山车垂鉤。’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鉤,不揉治而自圆曲。’”《太平御览》卷七七三引《孝经援神契》:“虞舜 德盛於山陵,故山车出。山者,自然之物也,山藏之精。”《后汉书·舆服志上》:“秦 并天下,閲三代之礼,或曰 殷 瑞山车,金根之色。”刘昭 注:“殷 人以为大路,於是 始皇 作金根之车。殷 曰(乘)﹝桑﹞根,秦 改曰金根。”晋 王嘉《拾遗记·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 ﹞泛河沉璧,有
- 8.
平头式释义:平头式又称平顶头或小平头。 特点:两侧和后部头发较短,从发际线向上轧剪,短发呈波差层次,色调匀称,顶部略长的短发轧剪成都市平形,根据顶部头发长度,又有大平头、小平头之分。
- 9.
揿钉释义:图钉;有大平头的短钢钉。
- 10.
文翁释义:汉 庐江 舒 人。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在 成都 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 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后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僉曰大平兮,文翁 復存。”唐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广 不封侯。”宋 范仲淹《和并州郑宣徽见寄》:“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 文翁。”清 姜埰《杂咏》:“思 吴 失 张翰,化 蜀 愧 文翁。”
- 11.
松源河释义:源起福建上杭大平山,保安溪,源于福建省武平县象洞撑石顶南麓,聚象洞诸水后于窑上经广东蕉岭的茅坪、多宝,至东洋山纳入太平坑经载田之水,在岳古潭村进入下都保安村,复出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与石磜溪汇合后流经梅州市梅县区松南镇到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注入梅江河。
- 12.
楸花释义:楸树的花。唐 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之一:“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杨朔《走进太阳里去》:“一九三九年春天,楸花正开,我跟着一支队伍从 太行山 往 河北 大平原移动。”
- 13.
满鼓鼓释义:满得鼓了起来。形容很满。《人民文学》1976年第1期:“大平措 的背包,已经装得满鼓鼓的,他还不住地让战友们往里装。”
- 14.
遮障释义:⒈遮挡;遮蔽。宋 楼钥《送张定叟尚书镇襄阳》诗:“上忧 襄 汉 间,吴 楚 欠遮障。”明 冯梦龙《人兽关·园中掘藏》:“且从容看详,呀,原来是石皮遮障。”郁达夫《沉沦》四:“并且因N市的附近是一大平原,所以望眼连天,四面并无遮障之处。”⒉指用来遮挡的东西。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下》:“初,裕谦 奏江海情形,有‘长江 无遮障,潮来甚溜,甚难防守’之语。”
- 15.
驯致释义:亦作“驯至”。 逐渐达到;逐渐招致。《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唐 白居易《策项一》:“则大平之风,大同之俗,可从容而驯致矣。”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所以能削平僭伪,驯至丕平。”《明史·兵志一》:“驯至末造,尺籍久虚,行伍衰耗。”《明史·李汝华传》:“岁比不登,意常主宽恤,独加赋之议不能力持,驯致万方虚耗,内外交訌。”郭沫若《青年哟人类的春天》:“青年人在这种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觉地便驯致颓唐。”沙汀《困兽记》五:“然而,虽然知道她对于离婚冷淡,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