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役 [jūn yì]
1. 指为战事所服的劳役。
军役 引证解释
⒈ 指为战事所服的劳役。
引《战国策·齐策一》:“即有军役,未尝倍 太山,絶 清河,涉 渤海 也。”
《汉书·食货志上》:“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
唐 白居易 《议井田阡陌策》:“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这军役是俺家的,小人合该当军去。”
军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余丁释义:⒈指充军役以外的丁口。⒉军中编外人员。
- 2.
倚阁释义:搁置,暂停。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近者詔旨,凡积欠皆分为十料催纳,通计五年而足。圣恩隆厚,何以加此。而有司以谓有旨倚阁者,方得依十料指挥,餘皆併催。”宋 刘克庄《浪淘沙》词:“诗酒新来俱倚阁,孤负梅花。”《元典章·兵部一·逃亡》:“如能出首復业,与免本罪,将元抛事产,尽行给付,军役存恤三年,私债亦依民例,权行倚阁。”
- 3.
傜役释义:亦作“傜伇”。 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历代以来,名目繁多,办法苛严。汉 王符《潜夫论·实边》:“此均苦乐、平傜伇、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也。”《南史·循吏传序》:“继以昏乱,政以羣孽,赋调云起,傜役无度。”《新唐书·来济传》:“省傜役,驭下之宜也。”《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傜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 4.
无造释义:⒈无事。 造,事,指军役之事。⒉无所造作。
- 5.
正军户释义:蒙古 灭 金 后,规定北方贫家合二、三户出壮丁一名服军役,出壮丁户称为正军户。
- 6.
税亩释义:我国古代按土地面积向田主征税的赋税制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税亩丘甲田赋》:“宣公 之初税亩,讥其始什二而税也。”明 刘基《初税亩蝝生饥大有年》:“税亩者公田之外,又履其餘亩而取之,是为什而取二矣。”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六节:“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战争随时可以发生,公田也就随时有荒芜的危险,废除公田制改为按亩收税的税亩制,显然对领主有利。”
- 7.
训閲释义:训练检阅。《宋史·儒林传七·刘清之》:“为閲武塲,凡禁军役於他所,隐於百工者,悉按军籍俾诣训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