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两 [zuò liǎng]
1. 《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作两 引证解释
⒈
引《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於四方。”
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两体,故云明两作离也。”
后本《易》“继明”之意,称太子为“作两”。言能继天子而明照四方。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讲学碑》:“皇太子洊雷种德,重离作两。”
隋 江总 《玄圃石室铭》:“天纵储睿,生知作两。”
作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释义:易:更换;并日:两天并成一天。只有一件衣服比较体面,谁外出就换上;一天的饭食分作两天吃。比喻非常穷困。
- 2.
上半时释义:足球、水球等球类比赛,全场比赛分作两段时间进行,前一段时间叫上半时。也说上半场。
- 3.
下半时释义:足球、水球等球类比赛,全场比赛分作两段时间进行,后一段时间叫下半时。也说下半场。
- 4.
两曹释义:原告与被告。也作两造。
- 5.
两相情愿释义:双方都愿意。 也作两厢情愿。
- 6.
作两释义:《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於四方。”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两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后本《易》“继明”之意,称太子为“作两”。言能继天子而明照四方。
- 7.
兼类词释义:英语中有很多常用词可以用作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词性,如:about可以用作副词和介词;hard可以用作形容词和副词,这种词叫兼类词。这类词意思也不相同,所以也是多词。
- 8.
刻石释义:⒈在石上雕刻。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唐 白居易《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清 龚自珍《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李季《菊花石》二:“林家湾 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⒉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南史·范云传》:“云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宋 何薳《春渚纪闻·坡谷前身》:“世传 山谷道人 前身为女子,所説不一。近见
- 9.
多义释义:具有两个或更多的含义的;有歧义的,能作两个或两个以上解释的;意思不确切的。
- 10.
天泉释义:⒈星名。 《史记·天官书》:“困敦岁:岁阴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房、心晨出,曰天泉。玄色甚明。”⒉池名,也称“天渊”。有二:一在 洛阳 东,为 晋 人游宴之地。《初学记》卷四引 晋 陆翽《邺中记》:“华林园 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 天泉池。”又引 晋 戴延之《西征记》:“天泉 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南有 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一在 江宁,为 南朝 宋 元嘉 年间造。唐 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嘉莲表》:“香激大王之风,影耀 天泉 之水。”按,《宋书·符瑞志下》:“元嘉 二十
- 11.
应副释义:⒈对应。 唐 欧阳询《书法·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又如龙、诗、讐、转,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⒉对待;对付。《朱子语类》卷五八:“不问小事大事,千变万化,改头换面出来,自家应副他,如利刀快剑相似,迎刃而解,件件剖作两片去。”宋 叶适《答刘子至书》:“苏州 局面多,却儘应副得过,此亦他人所不能知也。其间曲折,非纸上可尽。”⒊处置。宋 曾巩《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其间有事跡不圆处,合係中书枢密院三司检寻应副。”《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防御、团练使,自非
- 12.
楮弁释义:即楮冠。宋 陆游《行年》诗:“楮弁新裁就,翛然学道装。”自注:“新作两楮冠。”参见“楮冠”。
- 13.
视同拱璧释义:看作两手合抱的璧玉。 比喻十分珍贵。
- 14.
边墙释义:⒈见“边墙”。⒉亦作“边墻”。指 长城。明 徐渭《边词》之五:“真冯一堵边墻土,画断乾坤作两家。”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近时 戚将军 筑 蓟镇 边墙,不僇一人,期月而功成。”《明史·兵志三》:“乃请修筑 宣 大 边墙千餘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清 李调元《观音庵》诗:“瀑布雨餘穿石罅,边墻云里走峯尖。”清 郑燮《逃荒行》:“边墻渐以南,黄沙浩无宇。”清 黄景仁《赠杨荔裳即寄酬令兄蓉裳》:“且倾 燕 市飘零酒,坐看边墙紫翠山。”
- 15.
陈宫镜释义:南朝 陈后主 之妹 乐昌公主 与其夫太子舍人 徐德言 鉴于国将破不能相保,将一铜镜破作两半,人执其半,约他年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冀得相见。后 陈 亡,妻果没入 杨素 家,德言 依期至京,果以镜访得其妻。素 知之,即召 德言,还其妻,夫妻得以团圆。闻者无不感叹。见 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后因以“陈宫镜”指借以重新团圆的破镜。唐 黄滔《别后》诗:“梦里相逢无后期,烟中解珮查何之。亏蟾便是 陈 宫镜,莫吐清光照别离。”参见“破镜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