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殿释义:⒈即 唐 大明宫 之 麟德殿。《玉海·宫室·唐三殿》:“三殿 者,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结邻 鬱仪楼 即 三殿 之东西廊也。”唐 杜甫《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诗:“詔从 三殿 去,碑到百蛮开。”唐 韩愈《李公墓志铭》:“十三年,公与 忠武军 节度使司空 光颜、邠寧 节度使尚书 釗,俱来朝,上为之燕 三殿。”⒉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宋 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清 昭槤《啸亭杂录·国初定三院》:“至 顺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设 中和殿、保和殿
- 2.
三清释义:⒈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南朝 梁 沉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此盖栖灵五岳,未驾夫三清者也。”唐 吕岩《七言》诗之四八:“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 玉帝 乡。”⒉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 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 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 道德天尊 的合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与同两个道童火攻道人,张挂三清,众家铺设齐备,动起法器。”⒊唐 殿名,在 长安 大明宫 内。唐 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我君六叶继圣,熙乎玄风;三清 垂拱,穆然紫极。”王琦 注:“《玉海》:唐 大明宫 内有
- 3.
东内释义:⒈唐 大明宫(后改 蓬莱宫)的别称。《旧唐书·地理志一》:“东内 曰 大明宫,在 西内 之东北。高宗 龙朔 二年置…… 高宗 以后,天子常居 东内,别殿、亭、观三十餘所。”⒉泛指宫内东面的宫。前蜀 花蕊夫人《宫词》之四:“东内斜将紫禁通,龙池凤苑夹城中。”
- 4.
东头供奉释义:唐 大明宫 供奉官的别称。
- 5.
五漏释义:⒈谓第五更,天将明时。 唐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唐 黄滔《贻张蠙同年》诗:“驱车先五漏,把菊后重阳。”⒉借指一整夜。《西游记》第六一回:“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参见“五更”。
- 6.
五色诏释义:晋 陆翽《邺中记》:“石季龙 与皇后在观上,为詔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詔,侍人放数百丈緋绳,轆轤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詔。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因以“五色詔”指诏书。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詔,珮声归向凤池头。”唐 窦常《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明 陈汝元《金莲记·觐圣》:“朝罢须裁五色詔,肯将衰朽惜残年。”
- 7.
仙掌释义:⒈汉武帝 为求仙,在 建章宫 神明台 上造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汉 张衡《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唐 杜牧《早雁》诗:“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 灯暗数声来。”参阅《三辅黄图·建章宫》。⒉华山 仙人掌峰 的省称。明 刘基《徐资深华山图》诗:“华岳 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 仙掌。”明 何景明《华州作柬桑汝公》诗:“乘兴欲攀 仙掌 去。”参见“仙人掌”。⒊唐 代一度改 华州 为 仙掌
- 8.
仙桃释义:⒈神话传说中供 西王母 等仙人食用的桃。《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西游记》第五回:“我等不是妖怪,乃 王母娘娘 差来的七衣仙女,摘取仙桃,大开宝阁,做‘蟠桃胜会’。”⒉泛称桃树或桃实。唐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⒊称禁苑中的桃。唐 杜甫《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 9.
伏合释义:据《新五代史·李琪传》载,唐 朝 大明宫 中的 紫宸殿 称閤,是天子于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一说为前殿,见 宋 王溥《唐会要·大明宫》)。 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
- 10.
伏閤释义:据《新五代史·李琪传》载,唐 朝 大明宫 中的 紫宸殿 称閤,是天子于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一说为前殿,见 宋 王溥《唐会要·大明宫》)。 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旧唐书·崔仁师传》:“会有伏閤上诉者,仁师 不奏,太宗 以 仁师 罔上,遂配 龚州。”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时 孔道辅 为御史中丞,范仲淹 居諫职,知不可以偏言夺,乃相举牵臺諫合入,伏閤拜疏。”
- 11.
大明宫释义:唐 代宫名。贞观 八年建 永安宫,九年改名 大明宫。龙朔 二年增建,改名 蓬莱宫,长安 元年复称 大明宫。亦谓之东内。内有 麟德、含元、宣政、紫宸 等殿。宣政殿 左右为中书、门下二省。自 高宗 以后,皇帝常居东内。故址在今 陕西 长安县 东。参阅 宋 王溥《唐会要·大明宫》、《旧唐书·地理志一》。
- 12.
太极宫释义:唐 宫名。即 隋 大兴宫。唐 武德 元年改称。龙朔 后,皇帝常居 大明宫,或遇大礼大事,则居 太极宫。以其在西,故曰西内。故址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北故宫城内。参阅 宋 王溥《唐会要·大内》。
- 13.
宣政释义:⒈宣扬政教。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倖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⒉唐 长安 宫殿名。在 大明宫 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唐 韩愈《论佛骨表》:“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 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⒊宋徽宗 年号 政和、宣和 的并称。亦借指 宋徽宗。宋 王庭珪《题宣和御画》诗:“长安 老人眼曾见,万岁山 头翠华转。恨臣不及 宣 政 初,痛哭天涯观画图。”
- 14.
幕竿释义:张帐幕用的长竿。唐 陈鸿《东城老父传》:“父 忠,长九尺,力能倒曳牛,以材官为中宫幕士。景龙 四年,持幕竿随 玄宗 入 大明宫,诛 韦氏,奉 睿宗 朝羣后,遂为 景云 功臣,以长刀备亲卫。”
- 15.
徙家释义:迁居。 唐 陈鸿《东城老父传》:“景龙 四年,持幕竿随 玄宗 入 大明宫,诛 韦氏,奉 睿宗 朝羣后,遂为 景云 功臣,以长刀备亲卫。詔徙家东 云龙门。”明 刘基《棣萼轩记》:“大同 之先,旧为 山阴 人,今徙家 萧山 三世矣。”
- 16.
文思院释义:⒈唐 宫殿名。唐武宗 好长生术,于 大明宫 筑 望仙台,宣宗 即位后罢。大中 八年重加修葺,改称 文思院。见 唐 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⒉宋 官署名。属少府监,下设美术工艺作坊共四十二所。《宋史·职官志五》:“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鈿之饰,以供舆輦,册寳、法物凡器物之用。”明 宋濂《题魏教授所受咸淳诰命后》:“然 唐 誥初用纸,至 肃宗 时始用绢,贞元 后乃更之以綾。今用文思院制勅綾,亦其遗制也。”
- 17.
暴崩释义:帝王或帝后突然死亡。《汉书·孔光传》:“上暴崩,即其夜於大行前拜受丞相 博山侯 印綬。”《旧唐书·宪宗纪下》:“上崩於 大明宫 之 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 陈弘志 弑逆,史氏讳而不书。”《新唐书·后妃传下·懿安郭太后》:“帝奉养礼稍薄,后鬱鬱不聊……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
- 18.
木局释义:元 代督管木工的机构,属工部。 《元史·百官志一》:“木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董攻木之工。至元 十二年始置。”《元史·铁哥传》:“詔赐第於 大明宫 之左,留守 段圭 言:‘逼木局,不便。’帝曰:‘俾居近禁闥,以便召使。木局稍隘,又何害焉。’”
- 19.
玄武门释义:⒈唐 长安 太极宫(又名 西内,即 隋 之 大兴宫)北面正门。故址在今 陕西 西安市 旧城北。唐 初“玄武门之变”发生于此。《新唐书·太宗纪》:“﹝ 武德 ﹞九年六月,太宗 以兵入 玄武门,杀太子 建武 及 齐王 元吉。高祖 大惊,乃以 太宗 为皇太子。”⒉唐 长安 大明宫(又称东内)北面正门。故址在今 陕西 西安市 旧城北 龙首原 上。唐 几次宫廷政变发生于此。《新唐书·玄宗纪》:“﹝ 玄宗 ﹞乃夜率 幽求 等入苑中,福顺、仙鳧 以万骑兵攻 玄武门 ……梓宫宿卫兵皆应之,遂诛 韦氏。”
- 20.
蓬池释义:⒈古泽薮名。即 逢泽。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战国 魏 地,本 逢忌 之薮。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十二:“徘徊 蓬池 上,还顾望 大梁。”唐 韦应物《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诗:“至今 蓬池 上,远集八方宾。”明 何景明《黄河篇》:“蓬池 已在 梁园 里,啸歌緑水洪波起。”⒉即 蓬莱池。在 陕西省 长安县 大明宫 蓬莱殿 附近。唐 李德裕《述梦诗四十韵》:“荷静 蓬池 鱠,冰寒 郢水 醪。”原注:“每学士初上赐食,皆是 蓬莱池 鱼鱠。”明 李东阳《镜川杨淑人寿》诗:“门临 杜曲 天相接,膾出 蓬池 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