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 [cháng zhù]
1. 佛教语。永存。
2. 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
3. 僧、道称寺舍、田地、什物等为常住物,简称常住。
5. 道观中的主事者。
常住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永存。
引《法华经》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苏跋陀罗窣堵波》:“勿谓如来毕竟寂灭,法身常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说与楞严经合》:“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復变坏。”
⒉ 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
引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
《南齐书·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
⒊ 僧、道称寺舍、田地、什物等为常住物,简称常住。
引《云笈七籤》卷一二二:“道士用常住物如子孙用父母物耳,何罪之有?”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 朱崖 出镇 浙 右,有 甘露 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
《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
清 钱谦益 《扬州石塔寺复雷塘田记》:“近寺有雷塘田一千二百五十五亩,寺僧开垦作常住田。”
⒋ 道观中的主事者。
引《云笈七籤》卷一二二:“尊师令其家各备香油为之焚香……常住亦为办斋食供养。”
国语词典
常住 [cháng zhù]
⒈ 佛教用语:(1) 永存。(2) 解脱的境界。(3) 寺院或僧人的用具。唐·冯翊。
引《大乘大义章·卷上》:「法性者,有佛、无佛常住不坏。」
《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朱崖出镇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却常住金若干两。」
《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著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
常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生不灭释义: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
- 2.
二见释义:佛教指古 印度 对人死后的两种错误见解,即“断见”(谓人死后一切皆无)和“常见”(谓人死后灵魂常住),唐 实叉难陀 译本《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慧,无缚无脱。堕於二见,自心分别,有缚有脱。何以故?以不能知诸法有无故。”唐 李邕《岳麓寺碑》:“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
- 3.
人我释义:⒈他人与我。 ⒉借指尘世。⒊佛教语。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⒋佛教语。人相和我相并称的略语。为人我四相中之二相。
- 4.
减克释义:⒈亦作“减剋”。 克扣。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拘收僧尼常住,减剋兵吏廩禄。”《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十年》:“以致散钱则胥吏减克,纳米则斗面取赢,专计诛求,费用尤伙。”⒉见“减克”。
- 5.
十八罗汉释义:佛教对传说中奉释迦牟尼之命常住人世的十六个弟子和降龙伏虎两罗汉的合称。多塑在佛寺里,或作为绘画的题材。
- 6.
十方常住释义:佛教语。 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见《行事钞》卷中之一。
- 7.
口袋户口释义: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所谓“口袋户口”的人。
- 8.
四类人员释义: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高中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机构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本省常住户口的人员等四类人员。
- 9.
大饭店释义:设备完美的或宏伟的大旅馆,常住有国际旅客。
- 10.
常住释义:⒈经常居住:常住之地。 常住人口。⒉佛教指佛法无生灭变迁。⒊佛教、道教指寺观及其田产什物等。
- 11.
庵观释义:庵,只有女性出家人常住的小佛堂。 观,道教的道场。庵观指女道士的道场。
- 12.
拘收释义:⒈拘禁。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拘收僧尼常住,减剋兵吏廪禄,如此等类,不可胜言。”⒉收缴。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熙寧 间,詔铸诸路走马承受朱记,给之,拘收元给奉使印。”《宣和遗事》前集:“﹝茶引﹞如有过限,并引拘收,别买新引。”⒊没收;扣留。《元典章·户部五·家财》:“其田宅、浮财、人口、头疋,尽数拘收入官。”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将 江 上应有战船,尽行拘收。”⒋犹接管。宋 岳飞《奏节制李道牛皋军状》:“李道、牛皋 人马累得申状乞听臣节制,臣以未准朝旨,不敢拘收。”《续资治通鉴·宋
- 13.
拜纳释义:⒈亦作“拜内”。奉献;敬缴。《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於王,惟王才之。”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聪 曰:‘常住钱不敢私贷。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寡见阻。’取下五十索。聪 曰:‘几日见还?’生指期拜纳。”《三国演义》第四六回:“孔明 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是行路的,错过了宿头,要借老爹这里住一夜,明早拜纳房金。”⒉接受的敬词。郭沫若《集外·批评--欣赏--检察》:“‘盛气的指摘’只要指摘得在理,在宽容为怀的作家,我认为是
- 14.
推定死亡释义:指当一个人失踪或者离开其惯常住所,在持续的法定期间(在美国一般为7年)杳无音信,或者由于其他情事的发生,使得其生存的可能有违常理的时候,依法推定该人死亡。
- 15.
断见释义:佛教谓人之见有两种:一为常见,二为断见。不知己身及诸外物常住,而反以身死为断灭之见称断见。参阅《涅槃经》二七、《大智度论》七。参见“断常”。
- 16.
渊旷释义:深远旷达。 南朝 梁 沉约《佛记序》:“虽法身常住之奥远,二諦三假之渊旷,悟道求宗於斯可足。”《魏书·徐遵明传》:“而託心渊旷,置情恬雅,处静无闷,居约不忧。”《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二年》:“吏部郎 王俭,僧绰 之子也,神彩渊旷,好学博闻。”
- 17.
真常释义:释道用语。真实常住之意。
- 18.
边执释义:佛教语。五见之一。指执着片面极端的邪见。分为二种。常见,认为我常住不变;断见,认为我可以不受果报。
- 19.
都摄六根释义:净念相继乃念佛方法。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属于根大圆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根大就是见大,吾人的心性,本来是圆明通达常住,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感知外部世界的六个窗户,却将心性能量分散在六个方面。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眼识乃至意识),这十八界就把吾人内在的功德法财劫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