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理 [zhì lǐ]
1. 犹致治。
致理 引证解释
⒈ 犹致治。
引《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致理之要,在於辩羣臣之邪正。”
唐 路贯 《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谢安 致理逾三载, 黄霸 清声彻九重。”
明 张居正 《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臣等窃惟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
致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帖席释义:贴卧席上。喻安稳。明 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言致理安民》:“隆庆 间,仕路稍清,民始帖席。”《明史·熊廷弼传》:“廷臣咸谓 辽 必亡,而今且地方安堵,举朝帖席,此非不操练不部署者所能致也。”清 钱谦益《临安王君墓表》:“在諫垣五年,朝右皆不能帖席,而君之祸遂不可解矣。”
- 2.
景命释义:大命。 指授予帝王之位的天命。《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景命有僕。”郑玄 笺:“天之大命。”唐 元稹《献事表》:“臣窃惟陛下以景命惟新之初,何如 贞观 致理之后?”清 张廷玉 等《上<明史>表》:“我国家丕承景命,肇建隆基。”
- 3.
格物致理释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理:达到明白事理并加以运用的程度。 格物致理指推究事物的道理,达到明白并加以运用的程度。
- 4.
献臣释义:贤臣。《书·酒诰》:“予惟曰:‘汝劼毖 殷 献臣,侯甸男卫。’”孔 传:“汝当固慎 殷 之善臣信用之。”蔡沉 集传:“献臣,殷 之贤臣。”唐 方干《途中寄刘沆》诗:“莫负髫年志,清朝作献臣。”宋 洪迈《容斋续笔·昭宗相朱朴》:“梦 傅巖 而得真相,则 商 道中兴;猎 渭 滨而载献臣,则 周 朝致理。”参见“献民”。
- 5.
睿诚释义:指皇帝的真实心意。《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君务致理,而下防诛夷,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故睿诚不布於羣物,物情不达於睿聪。”
- 6.
致理释义:犹致治。《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致理之要,在於辩羣臣之邪正。”唐 路贯《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谢安 致理逾三载,黄霸 清声彻九重。”明 张居正《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臣等窃惟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
- 7.
观美释义:⒈观察美好的事物。《国语·周语下》:“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⒉外观美。《孟子·公孙丑下》:“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於人心。” 朱熹 集注:“欲其坚厚久远,非特为人观视之美而已。” 宋 苏轼 《答虔倅俞括奉议书》:“今观所示议论,自 东汉 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於济世之用,而不志於耳目之观美。” 明 李贽 《送郑大姚序》:“岂其所以致理者或自有在,彼一切观美之具有不屑歟?” 周作人 《<蜕龛印存>序》:“饰文
- 8.
诞膺释义:承受(天命或帝位)。 《书·武成》:“我文考 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孔 传:“大当天命。”唐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陛下诞膺宝歷,思致理平。”明 归有光《封朝鲜国王妃朴氏诰文》:“制曰:‘我祖宗诞膺天命,统御万方。’”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天貺大东,数千年前,早开楛矢信义之俗,以待我祖宗诞膺景命,混一神洲。”
- 9.
闚度释义:窥伺揣度。《后汉书·刘玄传》:“唯名与器,圣人所重。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採珠,海内望此,有以闚度 汉 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