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 [cūn shè]
1. 旧时农村祭祀社神的日子或盛会。犹村落。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经济组织。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包括同一氏族的和其他氏族的一群家庭组成。土地公有;牲畜、农具、住宅、生产物私有。
村社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农村祭祀社神的日子或盛会。
引《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 图 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我覷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⒉ 犹村落。
引唐 罗隐 《谗书·代韦徵君逊官疏》:“拜无渥泽,惊动村社。”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二:“﹝ 山禺 ﹞有众二千餘人,刦掠村社、族帐。”
《西游记》第二八回:“只见那海水:烟波荡荡,巨浪悠悠……近岸无村社,傍水少渔舟。”
⒊ 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经济组织。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包括同一氏族的和其他氏族的一群家庭组成。土地公有;牲畜、农具、住宅、生产物私有。
村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倒社释义:谓全村社的人都出动。
- 2.
叮当响释义:⒈叮当作响。《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原来这是邻村社员从 豫 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前天才出了一窑叮当响的好砖。”⒉形容穷得精光。《人民日报》24:“旧社会,邱秀亭 全家七口人只有二亩地,家里穷的叮当响。”
- 3.
城市社会学释义:也称“都市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相对。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功能、社会变迁规律及其特殊社会问题等。
- 4.
族帐释义:⒈指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帐幕。宋 苏轼《答李琮书》:“去年,乞弟 领兵至 罗介牟屯,杀害兵官 王宣 等十二人,其地去 寧远 安夷寨 至近,涉歷诸夷族帐不少,自来自去,殊无留难。”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二:“嵎 等於二日起兵,有众二千餘人,刦掠村社族帐。”《宋史·真宗纪一》:“壬戌,环庆 部署 张凝 袭诸蕃,焚族帐二百餘,斩首五千级,降九百餘人。”⒉指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设帐聚族而居的部族。《宋史·寇準传》:“帝因命 準 使 渭 北,安抚族帐,而徙 仲舒 凤翔。”《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
- 5.
本主释义:⒈原主。 ⒉该主人。⒊旧时家人对别人称其主子。⒋本人,当事人。⒌过去白族地区供奉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本境之主,称为“本主”。很多是神话、传说、历史中的著名人物。参阅《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
- 6.
村社长释义:村社负责人。
- 7.
樗社释义:指村社。
- 8.
民舍释义:民家房舍。《汉书·五行志上》:“成帝 建始 三年夏,大水……坏官寺民舍八万三千餘所。”《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哀牢 三千餘人攻 博南,燔烧民舍。”唐 严维《送薛居士和州读书》诗:“楚 地 巢 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鷺湖秋。”
- 9.
番社释义:指 高山 族的村社。
- 10.
社直释义:元 代村社迎神赛会中轮直扮演杂戏的演员。 元 曾瑞《哨遍·羊诉冤》套曲:“待赁与老火者残岁里呈高戏,要雇与小子弟新年中扮社直。”《元典章·礼部一·礼仪社直》:“﹝外路府州司县﹞遇圣节正旦,拜贺行礼每每不同。大概勾集诸色社直、行户粧扮,预先月餘整点。逮及拜贺行礼,必就寺观中。”参见“社火”。
- 11.
社区文化释义:在一个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环境。包括与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社区组织环境以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如都市社区、乡村社区、学校社区、商业社区等。它们都以各自的社区特点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 12.
社长释义:⒈一社之长。古代以社为基层地方组织,选年老晓农事者任社长。唐 顾况《田家》诗:“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俺官职颇高如村社长,这宅院刚大似县官衙。”《水浒传》第六十回:“李逵 道:‘我又不教哥哥做社长,请哥哥做皇帝,倒要割了我舌头!’”⒉即社公。旧谓土地神。《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见一个白鬚老者,端坐於土床之上,在那里诵经……若非天上金星,必是山中社长。”⒊以社命名的集体组织的领导者。《红楼梦》第三七回:“还要推我做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彀,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
- 13.
走资派释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简称。1961年1月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中首先提出这一说法。
- 14.
香社释义:村社的美称。 唐 郑谷《次韵和秀上人长安寺居言怀寄渚宫禅者》:“旧斋松老别多年,香社人稀丧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