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 [xià shí]
1. 夏代的历法。
夏时 引证解释
⒈ 夏 代的历法。
引《礼记·礼运》:“孔子 曰:‘我欲观 夏 道,是故之 杞 而不足徵也,吾得 夏 时焉。’”
郑玄 注:“得 夏 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
《论语·卫灵公》“行 夏 之时” 宋 朱熹 集注:“夏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岁首也。”
⒉ 指夏天。
引《周礼·天官·食医》:“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夏时自然思量父的热,便自要去求箇凊的道理。”
夏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南讹释义:⒈亦作“南为”、“南伪”、“南譌”。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⒉南方主夏属火,炎帝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
- 2.
大杜鹃释义:厘米。身体暗灰色,腹部有黑色横纹。其叫声很像语音“布谷”,因而又叫“布谷鸟”。不自营巢。夏时几遍布全国。
- 3.
戒腊释义:亦作“戒蜡”。僧徒受戒后的年数。宋 罗烨《醉翁谈录·僧行因祸致福》:“僧既遭刑而归,治疗获安,得高寿,享年九十六,戒腊七十一年,剃度小师凡五人,岂非因祸致福也?”《敕修百丈清规·节腊》:“僧不序齿而序腊,以别俗也……凡禪诵行坐,以受戒先后为次。”一说,僧徒结夏时,造一重量与本人相等的蜡人。解夏时,若体重不轻于蜡人,说明念定无妄想;反之,则精神不一。以此测定僧徒戒行,故称。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戒腊本作戒蜡。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蜡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蜡,
- 4.
暑气释义:盛夏时的热气:暑气逼人。
- 5.
暑热释义:盛夏时气温高的气候:暑热难耐。
- 6.
杜鹃释义:⒈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⒉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多为红色。供观赏。⒊这种植物的花。‖也叫映山红。
- 7.
痒疥释义:疥疮。 《周礼·天官·疾医》:“夏时有痒疥疾。”明 宋濂《送戴原礼还浦阳序》:“四时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痒疥,秋之疟寒,冬之嗽欬。”清 曾国藩《复彭丽生书》:“足下与某公书,言之至为深痛。积年痒疥,为君一搔,忧患餘生,得少快慰。”
- 8.
荷花大少释义:喻冶游人夏时衣着华美,冬季却无力置办冬装者(因冬装价昂)。大少,大少爷。
- 9.
薰风释义:⒈和暖的风。 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唐 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明 李东阳《天津八景》诗之四:“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陈毅《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解放 寧 沪 吾道东,大军整肃胜薰风。”⒉相传 舜 唱《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句,见《孔子家语·辩乐》。后因以“薰风”指《南风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虞 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於元后,‘烂云’歌於列臣。”宋 苏轼《东阳水乐亭》诗:“鏗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伐君
- 10.
衣裘释义:⒈夏衣冬裘。 《周礼·天官·宫伯》:“以时颁其衣裘。”郑玄 注:“衣裘,若今赋冬夏衣。”贾公彦 疏:“夏时班衣,冬时班裘。”《吕氏春秋·重己》:“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煖骸而已矣!”⒉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西京杂记》卷二:“司马相如 初与 卓文君 还 成都,居贫愁懣,以所著鷫鸘裘就市人 阳昌 貰酒,与 文君 为懽。既而 文君 抱颈泣曰:‘我平生富足,今乃以衣裘貰酒。’”《宋书·隐逸传上·戚同文》:“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清 姚鼐《<南园诗存>序》:“君家贫,衣裘薄。”
- 11.
较劲释义:⒈(-∥-)比力气;较量高低:他们几个你追我赶,暗中较上了劲儿。 ⒉作对;闹别扭;对着干:这天真较劲,你越是需要雨,它越是不下。⒊指特别需要发挥作用或使用力气:眼下是三夏时期,正是较劲的时候。‖也作叫劲。
- 12.
阳夏释义:夏时,其地域属豫州境,夏初属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