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 [wù liáng]
1. 衬词。
3. 有时亦用作指示代词,犹兀那。
兀良 引证解释
⒈ 衬词。
引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兀良我则怕生諕杀软弱的裙釵。”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遥望见一点青山兀良却又早不见了。”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四折:“怒轰轰恶向胆边生,兀良只要你偿还那 令公 爹爹命。”
⒉ 有时亦用作指示代词,犹兀那。
引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一任的棹穿江月泠,帆掛海云孤,寒烟生古渡,兀良便是你茅舍旧乡閭。”
国语词典
兀良 [wù liáng]
⒈ 语助词,无意义,多用于指点或转换语气。元·金仁杰元·马致远也作「兀剌」。
引《追韩信·第二折》:「脚踏著跳板,手执定竹竿,不住的把船攀,兀良!我则见沙鸥惊起芦花岸。」
《黄粱梦·第三折》:「遥望见一点青山,兀良,却又早不见了。」
兀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卫释义:⒈唐 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新唐书·李密传》:“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⒉宋 代亦称三衙为“三卫”。《宋史·职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试三卫所习文武之艺。”宋 欧阳修《鵯鵊词》:“南衙促仗三卫列,九门放钥千官入。”参见“三衙”。⒊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89年)设 朵颜、泰宁、福余 三卫于 兀良哈 部落,通称 兀良哈 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 建州、海西、野人 三卫。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惟 朝鲜、琉球、安南 及 朵颜、三卫等受朝廷册封,贡赋惟谨,比於藩臣。”
- 2.
乞留兀良释义:同“乞留乞良”。 元 郑庭玉《后庭花》第二折:“不由我滴羞跌屑怕怖,乞留兀良口絮。”
- 3.
兀剌释义:⒈蒙古语ula的音译。鞋,靴。⒉无力貌。⒊衬词。犹兀良。
- 4.
狐羣狗党释义: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喒若不是扶 劉 鋤 項,逐着那狐羣狗黨,兀良怎顯得喒這黥面當王。”《西游记》第七五回:“只因你狐羣狗黨,結爲一夥,算計喫我師父,所以來此施爲。”《红楼梦》第九十回:“大哥哥這幾年在外頭相與的都是些什麽人,連一個正經的也没有,來一起子,都是些狐羣狗黨!”郭沫若《虎符》第三幕:“足见得那一群大豪杰也不过只是一批狐群狗党而已。”亦作“狗黨狐羣”。明 无心子《金雀记·投崖》:“羞殺你狗黨狐羣,我怎肯喪志污紅粉。”《醒世缘弹词》第四回:“狗黨狐羣招集易,呼朋引類便相
- 5.
瓦剌释义:明朝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瓦剌活动在今蒙古国和中国新疆北部的科布多河流域。其首领脱欢一度统一蒙古草原。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进攻明朝,造成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在大臣于谦的主持下,明军胜利保卫了北京。瓦剌放回英宗,和明朝重新恢复了贡使贸易关系。后因四分五裂,逐步为鞑靼部所征服。
- 6.
胁底下插柴释义:同“肋底下插柴”。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兀良胁底下插柴内忍,全不想冰雪堂无事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