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桓 [huán huán]
1. 威武的样子。
例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尚桓桓。——《书·牧誓》
英[mighty; powerful;]
桓桓 引证解释
⒈ 勇武、威武貌。
引《书·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
孔 传:“桓桓,武貌。”
晋 陶潜 《命子》诗:“桓桓 长沙,伊勋伊德。”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仗鉞奋忠烈。”
仇兆鳌 注:“桓桓,武勇貌。”
林伯渠 《和朱总司令<南泥湾>诗》:“桓桓虎賁士, 中华 好男子。”
⒉ 高大貌。
引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巖巖天柱,大矣 周山 之峰;桓桓地轴,壮哉 崑崙 之阜。”
⒊ 宽广、坦然貌。
引宋 曾巩 《朝中祭钱纯老文》:“利害之际,人鲜能安。彼为惴惴,公独桓桓。”
国语词典
桓桓 [huán huán]
⒈ 威武勇猛的样子。
引《诗经·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文选·王粲·从军诗五首之二》:「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桓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征释义:⒈受命自主征伐。汉 班固《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晋 陶潜《命子诗》:“桓桓 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宋 岳飞《奏辞宣抚副使札子》:“以宣抚之重名,实寄专征之大事。”⒉指擅自进行征伐。《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幽 厉 失德,周 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 2.
克定释义:⒈《诗·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郑玄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后因称安定或平定为“克定”。⒉攻克,平定。
- 3.
宣武释义:⒈威武。《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七》:“仲尼 曰:‘灵公 污,晏子 事之以整齐;庄公 壮,晏子 事之以宣武;景公 奢,晏子 事之以恭俭。君子也。’”吴则虞 集释引 刘师培《校补》云:“‘宣’与‘桓’同……《尔雅·释训》:‘桓桓,威也。’《广雅·释训》:‘桓桓,武也。’”⒉城门名。北京 旧城有九门,其南之西门,元 称 顺承,明 正统 四年改为 宣武,俗又称 顺治门。参阅《清一统志·京师一》。
- 4.
抚军释义:⒈谓太子从君出征。《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宋 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⒉官名。将军称号。三国 魏文帝 封 司马懿 为抚军将军。其后 晋、南北朝 皆有此称,省称抚军。《晋书·宣帝纪》:“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 卢谌《赠刘琨》诗:“桓桓抚军,古贤作冠,来牧 幽都,济厥涂炭。”⒊官名。明 清 时巡抚的别称。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路公别传》:“入为御史,劾 宜
- 5.
肸向释义:同“肸蠁”。 《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类阿那以羸形,欻奋衅而桓桓。及其逸游肸嚮,乍正乍邪。”唐 刘允济《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诗:“肸嚮精气通,纷纶潜怪作。”
- 6.
赳桓释义:见“赳赳桓桓”。
- 7.
赳赳桓桓释义:《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又《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后遂以“赳赳桓桓”形容威武雄健貌。《汉书·赵充国传》:“在 汉 中兴,充国 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颜师古 注:“赳赳,劲也。桓桓,威也。”清 伤时子《苍鹰击·校迎》:“可惜赳赳桓桓的四百兆人哪,竟硬逼著,都化做弱虫性质,孽雁心肝!”亦省作“赳桓”。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八》:“夫西洋火药局多在空旷寥廓之区,无在城市稠密之地者。彼赳桓之武员,但图取携之便,不復顾及民生,岂知貽害如此之鉅哉!”太
- 8.
踣鹿释义:⒈《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踣之。 ”后以“踣鹿”比喻得到旁人帮助。⒉指援助他人。王闿运《哀江南赋》:“临 湘 苍黄,危巢不覆。桓桓总兵,功齐踣鹿。”
- 9.
顺时释义:谓顺应时宜;适时。《左传·成公十六年》:“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二》:“我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李善 注:“顺时,应秋以征也。《礼记》曰:‘举事必顺其时。’”唐 元结《治风诗·至慈》:“故莫由莫已,顺时而理。”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李炳彦《三十六计新编·顺手牵羊》:“这里的‘微隙’,一般指突然新暴露出来的,‘微利’可能是原作战方案中没有具体考虑到的,具有来去顺路、夺之顺手、赢之顺时(有利于主要作战目标的完成,又出敌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