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宪台 宪台的意思
xiàntái

宪台

简体宪台
繁体憲臺
拼音xiàn tái
注音ㄒ一ㄢˋ ㄊㄞ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àn,(1) 法令。【组词】:宪章。宪令。宪兵。(2) 指“宪法”。【组词】:违宪。立宪。制宪。

tái tāi,(1) 高平的建筑物。【组词】:亭台楼阁。(2)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组词】:井台。窗台。灯台。(3) 量词。【组词】:一台戏。(4) 台湾省的简称。【组词】:台胞。台币。(5) 姓。(6) 桌子、案子。【组词】:写字台。(7)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8)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9)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组词】:台鉴。台甫。(1) 〔天台〕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基本含义

指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机构。

宪台的意思

宪台 [xiàn tái]

1. 后汉改称汉御史府为宪台。后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

3. 旧时对上官的尊称。

宪台 引证解释

⒈ 后汉 改称 汉 御史府为宪台。后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

汉 应劭 《汉官仪·宪台》:“汉 御史府, 后汉 改称宪臺。”
《后汉书·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於陪隶之中,奉职宪臺,擢授戎校。”
《隋书·文学传序》:“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臺执法,屡飞霜简。”
唐 白居易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诗:“宪臺文法地,翰林清切司。”
《新唐书·百官志三》:“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曰宪臺。”

⒉ 旧时对上官的尊称。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称谓》:“鄂西 林相公 云:‘ 唐 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为宪臺,是宪臺之称,内惟都御史,外惟总督巡抚当之耳。今通称司、道、府为宪臺,误矣。’余按…… 唐 虽改御史臺为宪臺,而亦改中书为西臺,祕书为堑臺,不专以御史所属为臺,则以宪臺称上官,似可通融。”
《老残游记》第十五回:“县官见 黄人瑞 立在东墙下,步上前来,请了一个安,説道:‘老宪臺,受惊不小!’”


国语词典

宪台 [xiàn tái]

⒈ 御史治事的地方。参见「御史台」条。

⒉ 属吏对长官的尊称。

《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回天挽日之功,皆出宪台起死嘘枯之赐矣。」


宪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台释义:⒈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 《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⒉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李贤 注引《晋书》:“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宋 司马光《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⒊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文选·左思<魏都赋
    • 2.
      佥宪释义:僉都御史的美称。《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陈多寿 官至僉宪,朱 氏 多福 恩爱无比,生下一双儿女,尽老百年。”顾学颉 校注:“古时称御史为宪台。明 代,都察院设有左右僉都御史,所以称为‘僉宪’。”
    • 3.
      大宪台释义:明 代称从三品巡抚为大宪台。详“大都宪”。
    • 4.
      宪乌释义:御史台的别称。因御史台又称乌台、宪台,故以“宪乌”称之。
    • 5.
      宪署释义:⒈犹宪衔。⒉犹宪台。指御史之类的衙门。
    • 6.
      御史台释义:中国古代监察官署名称,又名宪台。
    • 7.
      总宪释义:明 清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御史台古称宪台,故称。
    • 8.
      贰宪释义:古代中央设御史台,为国家监察机构,也称宪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也称风宪官。其副职则称贰宪。

宪台(xianta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宪台是什么意思 宪台读音 怎么读 宪台,拼音是xiàn tái,宪台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宪台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