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 [lùn zhàn]
1. 论争,在政治、学术上因意见不同而引起的争论。
英[polemics; debate;]
论战 引证解释
⒈ 谈论战事。
引唐 王建 《送魏州李相公》诗:“闲来不对人论战,难处长先自请行。”
⒉ 在政治上、学术上因意见不同而争论。
引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先秦 诸子之论战,实不及 希 哲之剧烈。”
鲁迅 《三闲集·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他后来真是暮年景象,因为反对白话,不能论战,便从横道儿做一篇影射小说,使一个武人痛打改革者。”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学习古文》:“我也读当时关于社会史和关于文艺的论战文章。”
国语词典
论战 [lùn zhàn]
⒈ 在哲学、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某项中心问题,因意见不同而激起理论上的争议。
例如:「前几年,文坛上掀起一番热烈的乡土文学论战。」
论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大众语释义:1934年 上海 展开语文如何接近民众的讨论,认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与大众有隔阂,提出了“大众语”的口号,也就是说,要建设一种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适合大众需要的语文。大众语论战给当时废止白话、恢复文言、提倡尊孔读经的逆流以很大打击,对新文学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起了推进作用。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我对于大众语的问题,一向未曾研究,所以即使下问,也说不出什么来。”亦称“大众语文”。鲁迅《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反对大众语文的人,对主张者得意地命令道:‘拿出货色来看!’”
- 2.
孙中山释义:(1866—1925)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早年在香港开始革命活动。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次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到欧、美各地宣传革命。1905年在日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以《民报》为阵地,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进行激烈论战,并多次领导反清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
- 3.
战驳释义:论战;辩驳。
- 4.
文战释义:⒈指科举考试。⒉文艺论战。
- 5.
横道释义:⒈当道,横在道上。汉 刘向《说苑·谈丛》:“士横道而偃,四支不掩,非士之过,有土之羞也。”宋 苏轼《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野人舍》诗:“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⒉旁道。鲁迅《三闲集·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他后来真是暮年景象,因为反对白话,不能论战,便从横道儿来做一篇影射小说,使一个武人痛打改革者,--说得‘美丽’一点,就是神往于‘武器的文艺’了。”
- 6.
讲会释义:⒈僧侣讲经说法的集会。⒉宋明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南宋吕祖谦主持的朱熹、陆九渊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
- 7.
论争释义:论战:学术论争。两派意见论争得十分激烈。
- 8.
论战释义:指在政治、学术等问题上因意见不同互相争论:论战不休。挑起论战。
- 9.
请行释义:⒈请求离去,辞别。《左传·定公十年》:“侯犯 止之,曰:‘谋免我。’侯犯 请行,许之。”《庄子·人间世》:“颜回 见 孔子,请行。曰:‘奚之?’曰:‘将之 卫’。”⒉敬辞。请动身。明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早茶时了,请行。”⒊请求前往作战。唐 王建《送魏州李相公》诗:“閒来不对人论战,难处长先自请行。”《旧唐书·张镒传》:“卢杞 忌 鎰 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 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
- 10.
辑和释义:团结和睦。 《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元二十一年》:“道子 欲辑和内外,乃深布腹心於 恭,冀除旧恶。”明 张居正《答总兵戚南塘授击土蛮之策》:“但古之论战者,亦不全恃甲兵精鋭,尤贵将士辑和。和,则一可当百;不和,虽有众,弗能用也。”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军民辑和,市邑无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