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耻 [kuì chǐ]
1. 羞耻。
愧耻 引证解释
⒈ 羞耻。
引《书·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足下之能,足以自奋, 愈 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
宋 苏辙 《<孟子>解》:“人之为不善也皆有愧耻不安之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惩淫》:“顷刻心下清醒,愧耻无以自容。”
愧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余龄释义:犹馀岁,馀年。唐 韩愈《过南阳诗》:“孰忍生以慼?吾其寄餘龄。”宋 苏辙《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诗:“闲官少愧耻,教子终餘龄。”清 顾炎武《与戴耘野书》:“今将卜居 太华,以卒餘龄。”
- 2.
愧耻释义:羞耻。《书·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唐 韩愈《答窦秀才书》:“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 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宋 苏辙《<孟子>解》:“人之为不善也皆有愧耻不安之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惩淫》:“顷刻心下清醒,愧耻无以自容。”
- 3.
暴白释义:⒈暴露。宋 陈亮《三国纪年·荀彧》:“齐桓 之心,暴白於 葵丘 之会,赖限於 周 制之不易裂耳。”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詆,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⒉显扬。宋 陈亮《酌古论三·邓艾》:“自古英伟之士乘时而出佐其君,其所以摧陷坚敌,开拓疆土,使声威功烈暴白于天下者,未有不本於谋者也。”宋 洪迈《容斋续笔·龙且张步》:“是时,信(韩信)方为 汉 将,始攻下 魏 代,声威犹未暴白。”明 宋濂《凤阳单氏先茔碑铭》:“公之事皆 濂 所目击者
- 4.
耻格释义:知羞耻而归于正。语本《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邢昺 疏:“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脩而归正也。”唐 张九龄《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铭序》:“夫然后人斯耻格,庭少諍讼。”《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且进人以行,则枝叶安有难别乎?防下以礼,则耻格安有不形乎?”《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当今四海之广,而刑奏止息,逮乎逾月,足彰耻格之化。”
- 5.
荒愧释义:惊慌愧耻。荒,通“慌”。
- 6.
跼身释义:厕身于,身处于。唐 元结《与党评事》诗:“自顾无功劳,一岁官再迁。跼身班次中,常窃愧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