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召 [zhēng zhào]
1. 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征求召集。
例征召所有身体健壮的青年。
英[ draft; conscript; ]
2. 授予官职。
英[ appoint to an official position; ]
征召 引证解释
⒈ 征求召集。
引《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蒙朝庭徵召去了。”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国语词典
征召 [zhēng zhào]
⒈ 征求召集。
引《汉书·卷九·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征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警世通言·卷六·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杨得意举荐司马相如,蒙朝廷征召去了。」
征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封轺传释义:汉 制,凡受朝廷征召者乘坐公家马车,皆持一尺五寸长的木制传信,有御史大夫封章,以为凭证。 轺传两马,一马一封,故谓之一封轺传。
- 2.
一言可辟释义:辟:征召。因一句话被赏识就可以得到征召而做官。
- 3.
三征释义:⒈三国 魏 征南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的合称。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是时,征南大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等,各献征 吴 之计。朝以三征计异,詔问尚书 傅嘏。”胡三省 注:“汉 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俭 方为镇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⒉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唐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诗:“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
- 4.
三征七辟释义:谓累次征召。 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
- 5.
三辟释义:⒈谓 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 《左传·昭公六年》:“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商 有乱政,而作《汤刑》;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⒉泛称刑法。南朝 齐 谢朓《三日侍宴曲水应诏》诗:“九畴式叙,三辟载清。”⒊三王。晋 陆云《九愍·修身》:“仰 勋、华 之耿暉,咏三辟之遐音。”⒋指被征聘的隐士。南朝 梁 沉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巢 由 与 伊 旦 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⒌多次征召。唐 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三辟草堂仍被褐,数行书札忽临门。”
- 6.
严召释义:指君命征召。
- 7.
乖角释义:⒈指 东汉 名士 郭泰 折巾一角之事。 郭泰 字 林宗,不应官府征召,周游郡国。尝于 陈 梁 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 巾”。后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北周 庾信《示封中录》诗之二:“葛巾久乖角,菊径简经过。”⒉抵牾;矛盾。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上·安清》:“或由传者紕繆,致成乖角。”唐 刘知几《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清 赵翼《赠贩书施汉英》诗:“我时有钱欲得书,汝时有书欲得钱;一见那愁两乖角,乘我所急高价悬。”⒊分离。
- 8.
九征释义:⒈九种徵验。 古代考察“贤”与“不肖”的九种办法。⒉屡次征召。
- 9.
乡选释义:⒈乡里选举。 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⒉犹乡试。
- 10.
争辟释义:⒈指刑律。《左传·昭公六年》:“火见,郑 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藏争辟焉。”林尧叟 注:“藏争罪之法也。”杨伯峻 注:“言刑书将起争端,故谓刑书为争辟。”《汉书·五行志上》:“郑 以三月作火铸鼎,刻刑辟书,以为民约,是为刑器争辟。”颜师古 注:“著刑於鼎,故称刑器。法设下争,故云争辟。”⒉竞相征召。唐 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诸侯闻之而愿交,三公礼之而争辟。”
- 11.
五辟释义:⒈五刑。⒉五君。⒊五次征召。
- 12.
会绍释义:谓征召会合。
- 13.
刺填释义:征召军士以补军额。因 宋 时在军士脸上刺字,故称。
- 14.
刺手释义:⒈犹探手。⒉宋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⒊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⒋犹言棘手。
- 15.
召贡释义:征召贡举。
- 16.
召辟释义:征召未仕的士人为官。
- 17.
台檄释义:古代朝廷用于征召、晓谕、诘责等方面的文书。
- 18.
吉征释义:⒈幸运的征召。 《汉书·何并传》:“郡中乱,王莽遣使徵詡,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詡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⒉吉祥的征兆。
- 19.
吉徵释义:⒈幸运的征召。 《汉书·何并传》:“郡中乱,王莽 遣使徵 詡,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詡 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徵,不宜若此。’”⒉吉祥的征兆。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无吉徵而自宅,以徵假见难可也。”《晋书·刘聪载记》:“张氏 梦日入怀,寤而以告,元海 曰:‘此吉徵也,慎勿言。’”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王元渊 ﹞夜梦著袞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徵。”
- 20.
奏辟释义: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