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义
(1).教练;教授。《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史记·李斯列传》:“ 高 受詔教习 胡亥 ,使学以法事数年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徽宗 曰:‘朕欲教习书法,告命使能者书之,不愧前代。’”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我已聘了一位名师,约定今日来开馆,等不得脚色齐备,先把有的教习起来,等做浄的到了补上也未迟。”
(2).学官名。掌课试之事。 明 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 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 满 汉 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
(3).教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在下 固始 苏昆生 是也,自出 阮 衙,便投妓院,做这美人的教习。”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厰,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吗?”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二章:“不相信以他这个毫无前途的穷教习,会被一个积世老婆婆和一个能干的中年妇女真个看得上眼。”
教习 [jiào xí]
1. 教练;教授。学官名。掌课试之事。教师。
教习 引证解释
⒈ 教练;教授。
引《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
《史记·李斯列传》:“高 受詔教习 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徽宗 曰:‘朕欲教习书法,告命使能者书之,不愧前代。’”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我已聘了一位名师,约定今日来开馆,等不得脚色齐备,先把有的教习起来,等做浄的到了补上也未迟。”
⒉ 学官名。掌课试之事。 明 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 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 满 汉 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
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学生料理,包管贤契可以取中。”
⒊ 教师。
引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在下 固始 苏昆生 是也,自出 阮 衙,便投妓院,做这美人的教习。”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厰,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吗?”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二章:“不相信以他这个毫无前途的穷教习,会被一个积世老婆婆和一个能干的中年妇女真个看得上眼。”
国语词典
教习 [jiào xí]
⒈ 教导讲习。
引《北史·卷七六·樊子盖传》:「今以二孙委公与卫文升耳。宜选贞良宿德方幅者教习之。」
⒉ 旧时指教师、老师。
引《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
《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他说如今有片学堂里,已经请了他做教习。」
教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百八释义:佛教习用之数。佛教认为人生之烦恼凡一百零八种,为去除烦恼,故贯珠一百八颗,念佛一百八遍,叩钟一百八下等。
- 2.
东搜释义:帝王至东方巡狩。《左传·定公四年》:“取於 相士 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杜预 注:“为汤沐邑,王东巡狩,以助祭 泰山。”孔颖达 疏:“今言蒐,则王之巡狩亦因田猎以教习兵士。”
- 3.
东蒐释义:帝王至东方巡狩。《左传·定公四年》:“取於 相士 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杜预 注:“为汤沐邑,王东巡狩,以助祭 泰山。”孔颖达 疏:“今言蒐,则王之巡狩亦因田猎以教习兵士。”
- 4.
云韶院释义:唐 代宫中教习流行歌舞的场所之一。 时宫中设教坊,有宜春院、云韶院。宜春院歌舞艺伎常在皇帝前承欢。凡演习大型歌舞人数不足时,则由云韶院的歌舞艺伎补充。
- 5.
五营释义:⒈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后汉书·顺帝纪》:“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战射。” 李贤 注:“五营,五校也。谓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等五校尉也。” 隋 虞世基 《讲武赋》:“选羽林於六郡,詔蹶张於五营。”⒉泛指诸军营。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 宋 刘克庄 《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四民香火,五营笳吹,来献一杯寿水。”
- 6.
传烽释义:点燃烽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 宋 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明 陈子龙《出自蓟州门行》:“传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楼。”清 鲍鉁《范文贞公祠》诗:“当年 闽 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康有为《登万里长城》诗:“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三》:“古者传烽以多少为识,如《墨子·号令》、《杂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敌之远近者也。”
- 7.
内书堂释义:宫廷内的学堂。 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相公投刺司礼》:“先人以史官教习内书堂,冯 逐而 张诚 代之矣。”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内书堂读书,自 宣德 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 陈山 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
- 8.
内仓释义:清 制,收储漕粮之所,除 北京 通州 各仓外,另设内仓,由户部直辖,供应内府、祭祀和接待外藩属国来使所需的粮食,教习官役的廩粟,牧马的饲料等。
- 9.
内教释义:⒈犹女教。封建时代对妇女的教育。⒉在皇城内教习校阅士兵。⒊指佛教。
- 10.
博约释义:⒈指文章内容广博,言简意明。《文选·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李善 注:“博约,谓事博文约也。”明 沉鲸《双珠记·师徒传习》:“连年请 冯先生 在家教习举业,喜得功深博约,理极精微,从此奋发,取青紫如拾芥。”⒉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宋 梅尧臣《依韵和酬韩仲文昆季联句见谢》:“次第极言笑,左右排图书,终日欣博约,贬异正则扶。”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陈去病《自兖州过曲阜谒圣庙孔林》诗之三:“循循知善诱,博约能折中。”参见“博文约礼”。
- 11.
告命释义:⒈请命。 《易·泰》:“﹝象曰﹞城復於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高亨 注:“邑人请命不要用兵。”⒉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臶传》:“张掖郡 玄川溢涌,激波奋荡,宝石负图,状像灵龟,宅于川西,嶷然磐峙,仓质素章,麟凤龙马,焕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⒊帝王的诏令。宋 苏轼《表忠观碑》:“独 吴越 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於朝。”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徽宗 曰:朕欲教习书法,告命使能者书之。”⒋特指告身,授官之符。宋 岳飞《辞建节第四札》:“敢望圣慈察臣之愚,实非
- 12.
善扑营释义:清 代所设,专为承应皇帝,演习掼跤、射箭、骗马等技艺的军营。每逢御试武进士则供执事,巡幸扈从则备宿卫,宴 蒙古 藩部则令承应献技。设总统大臣,从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及副都统内简择。下设翼长、教习等职。参阅《续清会典》卷八八、《清史稿·职官志四》。
- 13.
学侣释义:⒈学友。 南朝 梁 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臣仰承皇威,训兹学侣;奉扬圣旨,洞晓羣儒。”⒉犹学生。南朝 梁简文帝《徵君何先生墓志》:“聚徒教习,学侣成羣。”《南史·贺琛传》:“年将三十,便事讲授…… 彭城 到溉 为行事,闻 琛 美名,命驾相造。会 琛 正讲,学侣满筵。”⒊指有学识的僧侣。南朝 梁 梁简文帝《大法颂序》:“詵詵学侣,济济名僧。”
- 14.
学等释义:根据学习者才能的差异而划分的教习等级。
- 15.
导习释义:指导教习。
- 16.
庶吉士释义:明、清 官名。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 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 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 代重翰林,天顺 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 清 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 17.
弩师释义:教习弩射的教师。
- 18.
弱弓释义:软弓;弹射力差的弓。 《左传·定公八年》:“颜高 夺人弱弓。”汉 刘向《说苑·指武》:“羿、逄蒙 不能以枉矢弱弓,射远中微,故强弱成败之要在乎附士卒教习之而已。”
- 19.
捍棒释义:棍棒。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 熙寧 ﹞五年八月,别立定人数为额,令教习弩、鎗、刀、摽、牌、捍棒。”
- 20.
教习释义:⒈教导;教学。 ⒉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由一学士给这些人上课,即称教习。清代沿用此制。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