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不肯 不肯的意思
kěn

不肯

简体不肯
繁体
拼音bù kěn
注音ㄅㄨˋ ㄎㄣ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ù fǒu,(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组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句】:不,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kěn,(1) 许可,愿意。【例句】:首肯(点头答应)。(2) 骨头上附着的肉。【例句】:肯綮(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喻重要的关键)。中(zhòng )肯(喻言论正中要害)。

基本含义

不愿意,不肯接受或执行某种要求或建议。

不肯的意思

不肯 [bù kěn]

1.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will not; would not;]

不肯 引证解释

⒈ 不同意;不接受。

《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国语词典

不肯 [bù kěn]

⒈ 不愿意。

《红楼梦·第六三回》:「只怕宝林两个不肯来,须得我们请去,死活拉他来。」
《老残游记·第七回》:「若随便叫个差人送去,便有轻慢他的意思,他一定不肯出来,那就连我都要遭怪了。」

不愿

愿意


不肯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愿意释义:⒈助动词。 认为符合自己心愿而同意(做某事):他愿意去吗?。我不愿意做太剧烈的运动。⒉希望(发生某种情况):他们愿意你留在这里。

不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双释义:⒈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礼记·少仪》:“其禽加於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唐 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老舍《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⒉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新唐书·南诏传上》。明 陶宗仪《辍耕录·称地为双》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
    • 2.
      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释义:俗谚。 谓一张状纸送进衙门,便身遭讼累,无从摆脱。语出《普灯录·黄龙慧南禅师》:“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元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俺娘千不肯,万不肯,递了状纸,送到当官。自古道:‘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这早晚公差敢待来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我恐怕他后来改了口,所以哄他叫写个禀帖给我做了凭据,叫他改不得口。只这他自己的状纸上好些别脚,‘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哩!”黄远庸《最近之秘密政闻》:“吴景濂 君尤决絶,大似守‘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之戒者。”
    • 3.
      一把死拿释义: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 4.
      一毛不拔释义: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极端吝啬。《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5.
      一毫不拔释义:一根毫毛也不肯拔。
    • 6.
      一物不成,两物见在释义:谓买卖不成功,但双方钱物仍在,俱无损失。《水浒传》第十二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只恁地肯卖便收去了。不肯时,勉强不得。正是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 7.
      三分释义:⒈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 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清 唐孙华《涿州怀古》诗:“三分 巴蜀 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⒉指 三国 史话。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霍四究 説《三分》,尹常 卖《五代史》。”⒊十分之三。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⒋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
    • 8.
      三缄其口释义: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
    • 9.
      不伐其功释义:指不肯自矜其功。
    • 10.
      不做美释义:不肯成全他人好事。
    • 11.
      不到黄河心不死释义: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 12.
      不堪卒读释义: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 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 13.
      不好意思释义:⒈害羞;难为情:他被大伙儿说得不好意思了。无功受禄,实在不好意思。⒉碍于情面而不便或不肯:虽然不大情愿,又不好意思回绝。
    • 14.
      不定释义:⒈不稳定;不安定:摇摆不定。 心神不定。⒉表示不肯定,后面常有表示疑问的词或肯定和否定相叠的词组:孩子不定又跑哪儿去了。一天他不定要问多少回。我下星期还不定走不走。这场球赛不定谁输谁赢呢!
    • 15.
      不絶如线释义:⒈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絶若綫。”何休 注:“綫,縫帛縷,以喻微也。”《淮南子·要略训》:“齊桓公 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國,中國之不絶如綫。”《清史稿·礼志三》:“洎 朱温 以下,或起寇竊,或爲叛臣,五十餘年,國統不絶如綫。”⒉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 孝成,復加卹問,稍益衰弱,不絶如綫。”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荒隅中少士人女子,無與爲婚,世亦不肯與罪大者親昵。以是嗣續之重,不絶
    • 16.
      不见棺材不下泪释义: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 17.
      不见棺材不掉泪释义: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 18.
      不见黄河心不死释义: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 19.
      不解怨释义:不肯原谅他人,饶恕他人的好说谗言的意思。
    • 20.
      不起释义:⒈不发动;不发生。《庄子·则阳》:“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韩非子·姦劫弑臣》:“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明 何景明《内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盗故不起。”⒉指不出动。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⒊不肯起来;不能起来。《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军国事皆与筹焉”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传》:“衡 至,众人皆坐不起。”唐 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仇兆鳌 注引 卢元昌 曰:“不起者,谓王病酒不能起。”⒋病不能愈。《战国策·秦策一》:

不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双释义:⒈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礼记·少仪》:“其禽加於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唐 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老舍《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⒉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新唐书·南诏传上》。明 陶宗仪《辍耕录·称地为双》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
    • 2.
      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释义:俗谚。 谓一张状纸送进衙门,便身遭讼累,无从摆脱。语出《普灯录·黄龙慧南禅师》:“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元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俺娘千不肯,万不肯,递了状纸,送到当官。自古道:‘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这早晚公差敢待来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我恐怕他后来改了口,所以哄他叫写个禀帖给我做了凭据,叫他改不得口。只这他自己的状纸上好些别脚,‘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哩!”黄远庸《最近之秘密政闻》:“吴景濂 君尤决絶,大似守‘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之戒者。”
    • 3.
      一把死拿释义: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 4.
      一毛不拔释义: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极端吝啬。《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5.
      一毫不拔释义:一根毫毛也不肯拔。
    • 6.
      一物不成,两物见在释义:谓买卖不成功,但双方钱物仍在,俱无损失。《水浒传》第十二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只恁地肯卖便收去了。不肯时,勉强不得。正是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 7.
      三分释义:⒈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 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清 唐孙华《涿州怀古》诗:“三分 巴蜀 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⒉指 三国 史话。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霍四究 説《三分》,尹常 卖《五代史》。”⒊十分之三。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⒋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
    • 8.
      三缄其口释义: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
    • 9.
      不伐其功释义:指不肯自矜其功。
    • 10.
      不做美释义:不肯成全他人好事。
    • 11.
      不到黄河心不死释义: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 12.
      不堪卒读释义: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 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 13.
      不好意思释义:⒈害羞;难为情:他被大伙儿说得不好意思了。无功受禄,实在不好意思。⒉碍于情面而不便或不肯:虽然不大情愿,又不好意思回绝。
    • 14.
      不定释义:⒈不稳定;不安定:摇摆不定。 心神不定。⒉表示不肯定,后面常有表示疑问的词或肯定和否定相叠的词组:孩子不定又跑哪儿去了。一天他不定要问多少回。我下星期还不定走不走。这场球赛不定谁输谁赢呢!
    • 15.
      不絶如线释义:⒈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絶若綫。”何休 注:“綫,縫帛縷,以喻微也。”《淮南子·要略训》:“齊桓公 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國,中國之不絶如綫。”《清史稿·礼志三》:“洎 朱温 以下,或起寇竊,或爲叛臣,五十餘年,國統不絶如綫。”⒉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 孝成,復加卹問,稍益衰弱,不絶如綫。”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荒隅中少士人女子,無與爲婚,世亦不肯與罪大者親昵。以是嗣續之重,不絶
    • 16.
      不见棺材不下泪释义: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 17.
      不见棺材不掉泪释义:比喻不到走投无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 18.
      不见黄河心不死释义: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 19.
      不解怨释义:不肯原谅他人,饶恕他人的好说谗言的意思。
    • 20.
      不起释义:⒈不发动;不发生。《庄子·则阳》:“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韩非子·姦劫弑臣》:“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明 何景明《内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盗故不起。”⒉指不出动。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⒊不肯起来;不能起来。《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军国事皆与筹焉”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传》:“衡 至,众人皆坐不起。”唐 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仇兆鳌 注引 卢元昌 曰:“不起者,谓王病酒不能起。”⒋病不能愈。《战国策·秦策一》:

不肯造句

1.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脉相通。

2.我人穷志不穷,这种嗟来之食,我宁死也不肯接受。

3.二大爷恐怕老来没有依靠,因此一定要招个上门女婿,养生送死,不肯将女儿嫁出去。

4.他还在善贾而沽呢,迟迟不肯签约。

5.他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却想考上重点中学,真是痴心妄想。

6.他一向刚愎自用,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肯向人移樽就教。

7.不肯脚踏实地,却想一步登天,快速的出人头地。

8.因为前次帮了人反惹人厌,他发誓再也不肯为人作嫁了。

9.尽管老王的话说得义正辞严,对方依然不肯接受。

10.想不到他上台北后,就乐不思蜀,怎么也不肯回来了。

11.想不到他上台北后,就乐不思蜀,怎麽也不肯回来了。

12.他虽然于理有亏,却还强辞夺理,一点也不肯低声下气。

13.他已经低声下气地来拜托你了,为何你仍不肯回心转意?

14.他已经低声下气地来拜託你了,为何你仍不肯回心转意?

15.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

16.无论怎么劝他,他都依然故我,不肯听我们的忠告。

17.他反面无情,对帮助过他的朋友,也不肯予以援助。

18.这群好逸恶劳的流氓,只会勒索别人,不肯努力工作。

19.他太爱这幅画了,就这么如痴如醉看着,都两个小时了,还不肯走开。

20.他很清楚这件事,但他就是守口如瓶,不肯说出真相。

不肯是什么意思 不肯读音 怎么读 不肯,拼音是bù kěn,不肯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不肯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