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附庸 附庸的意思
yōng

附庸

简体附庸
繁体
拼音fù yōng
注音ㄈㄨˋ ㄩㄥ
结构AB式
词性名词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ù,(1) 另外加上,随带着。【组词】:附体。附件。附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附庸。附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附附”;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附附,十年乃成”)。附赘悬疣。(2) 同意,赞同。【组词】:随声附和。附议。(3) 捎带。【例句】:“一男附书至”。(4) 靠近。【组词】:附近。附耳低言。(5) 依从。【组词】:依附。归附。趋炎附势。

yōng,(1) 平常,不高明的。【组词】: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2) 需要。【组词】:无庸细述。无庸讳言。(3) 岂,怎么。【例句】:庸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4)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组词】:租庸调。(5) 功劳。【例句】:庸绩(功绩)。(6) 古同“佣”,雇佣。

基本含义

指依附于权势者,为其效力,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和自由。

附庸的意思

附庸 [fù yōng]

1. 古代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今借指为别的国家所操纵的国家。

[ vassal; small state attached by a big neighbour; ]

2. 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 dependency; ]

附庸 引证解释

⒈ 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

《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郑玄 笺:“赐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专统之。”
《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郑玄 注:“附庸者,以国事附於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
《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立 萧詧 为 梁 主,居 江陵,为 魏 附庸。”
聂绀弩 《季氏将伐颛臾》:“现在还嫌财发得不够,又要去打劫那附庸 顓臾,使得 顓臾 和本土的许多人民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⒉ 喻指尚处于弱小幼稚阶段而未能发展成完美独立的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⒊ 喻指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谈诗·以诗存人》:“文坛耻説为偏将,酒国甘居是附庸。”
徐迟 《地质之光》:“把持 中国 学术机关,使之成为外国学术机构的附庸。”

⒋ 附属依托。

唐 沉亚之 《谪掾江斋记》:“然则吾以为肝者,胆附庸其中。”


国语词典

附庸 [fù yōng]

⒈ 附属于诸侯或大国的小国,藉著听其指挥来得到庇护。

《礼记·王制》:「附于诸侯曰附庸。」

⒉ 附属于某物而存在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隶属 寄生

⒊ 勉强附和他人的意见或行动。

如:「有钱人家喜欢附庸风雅,订做一些书柜,却放置酒瓶。」


附庸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并立释义:同立;同时存在。《庄子·则阳》:“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新唐书·儒学传下·元行冲》:“於是右丞相 张説 建言:‘戴圣 所録,向已千载,与经并立,不可罢。’”清 侯方域《朋党论上》:“君子、小人之不能不分也久矣。其祸必成於小人,其罪必归於君子;此二者相持不并立之势也。”
    • 2.
      独立释义:⒈单独地站立:独立山巅的苍松。⒉脱离原来所属单位,成为另一单位:民俗研究室已经独立出去了,现在叫民俗研究所。⒊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高一级的单位而直接隶属于更高级的单位,如不隶属于团而直接隶属于师的营叫独立营。⒋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别的政权的统治而自主地存在:宣布独立。⒌不依靠他人: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经济独立。

附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家分晋释义: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 2.
      三术释义: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 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
    • 3.
      乖悖释义:⒈悖逆不驯。《北史·僭伪附庸传·沮渠牧犍》:“帝以 牧犍 虽称藩致贡,而内多乖悖,於是亲征之。”⒉违背情理。《明史·席书传》:“今陛下生於 孝宗 崩后二年,乃不继 武宗 大统,超越十有六年上考 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
    • 4.
      买办资産阶级释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勾结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依靠帝国主义,跟本国的封建统治势力也有极密切的联系。在旧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买办资产阶级始终是帝国主义的走狗,革命的对象。买办资产阶级又分属于 美国、英国、法国 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 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阿英《略谈晚清小说》:“当时人民思想上,有两个重
    • 5.
      元士释义:⒈周 代称天子之士为元士。 《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孔颖达 疏:“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於诸侯之士也。《周礼》:公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称元士。”汉 班固《白虎通·爵》:“天子之士独称元士何?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诸侯之士也。”⒉指低级官吏。《旧唐书·孟简卢简辞等传论》:“以 端纶 之才,任不踰元士,而 卢简辞 之昆仲,云摶水击,鬱为鼎门。”⒊佳士,优异之士。明 何景明《方竹先生诔》:“齐民元士,三军匹夫。”⒋明 初给事中的别
    • 6.
      六义附庸释义:谓赋。古人认为赋这种文体乃《诗经》“六义”中“赋”的流衍,故以“附庸”相喻。
    • 7.
      卑国释义:附庸国。 《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穀梁传·襄公六年》:“莒 人灭 繒,非灭也。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
    • 8.
      奢雅释义:奢侈附庸风雅。
    • 9.
      姜戎释义:春秋时居住在晋国南部的少数民族。晋国的附庸 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10.
      姬媵释义:妾。《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一幸姬媵,病卧累旬。”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瓌 三品,合置姬媵。”《宣和遗事》前集:“时道士有俸……皆外蓄妻子,置姬媵。”明 孙仁孺《东郭记·则将搂之乎》:“四海寻姬媵,三齐 谁舅甥。”
    • 11.
      姿质释义:⒈天资;禀赋。汉 桓宽《盐铁论·相刺》:“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生王之术,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姿,一本作“资”。《楚辞·九辩》“性愚陋以褊浅兮”汉 王逸 注:“姿质鄙钝,寡所知也。”《北史·僭伪附庸传·慕容宝》:“宝 姿质雍容,柔而不断。”⒉谓形貌。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初,婢埋时,年十五六,及开冢后,姿质如故。”《魏书·序纪·平文帝》:“姿质雄壮,甚有威略。”唐 薛调《无双传》:“又於窗隙间窥见 无双,姿质明艷,若神仙中人。”
    • 12.
      季兴释义:中兴,复兴。 《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今 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覩未萌,受遗託孤,翊赞季兴。”《北史·僭伪附庸传·赫连定》:“使天假朕年,当与卿诸人建季兴之业。”
    • 13.
      并列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史记·三王世家》:“盖闻 周 封八百,姬姓 并列,或子、男、附庸。”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是以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宋 梅尧臣《凌霄花赋》:“当是时将恐摧为朽荄,不復萌蘖,岂得与百卉并列也耶?”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按察司》:“故《大明令》按察司、都察院并列,不视之为外官也。”
    • 14.
      影国释义:指附庸国。
    • 15.
      拱手让人释义:拱手:双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顺地让给别人。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为奴仆、附庸。
    • 16.
      殖民化释义:殖民化是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越过自身的边界而建立移民殖民地或行政附庸机构,藉以对外延伸其主权。而该地区的原住民会被受到直接统治,或被迁徙至其他地区。
    • 17.
      社稷之臣释义:称春秋时附庸于大国的小国。也称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18.
      称藩释义:亦作“称蕃”。自称藩属。向大国或宗主国承认自己的附庸地位。
    • 19.
      胥附释义:使疏远者相亲附。 亦指亲附、亲附的人或泛指附庸。
    • 20.
      裹头释义:⒈裹扎头巾;包头。《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唐 韩愈《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⒉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唐 杜甫《兵

附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家分晋释义: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 2.
      三术释义: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 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
    • 3.
      乖悖释义:⒈悖逆不驯。《北史·僭伪附庸传·沮渠牧犍》:“帝以 牧犍 虽称藩致贡,而内多乖悖,於是亲征之。”⒉违背情理。《明史·席书传》:“今陛下生於 孝宗 崩后二年,乃不继 武宗 大统,超越十有六年上考 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
    • 4.
      买办资産阶级释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勾结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依靠帝国主义,跟本国的封建统治势力也有极密切的联系。在旧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买办资产阶级始终是帝国主义的走狗,革命的对象。买办资产阶级又分属于 美国、英国、法国 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 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阿英《略谈晚清小说》:“当时人民思想上,有两个重
    • 5.
      元士释义:⒈周 代称天子之士为元士。 《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孔颖达 疏:“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於诸侯之士也。《周礼》:公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称元士。”汉 班固《白虎通·爵》:“天子之士独称元士何?士贱不得体君之尊,故加‘元’以别诸侯之士也。”⒉指低级官吏。《旧唐书·孟简卢简辞等传论》:“以 端纶 之才,任不踰元士,而 卢简辞 之昆仲,云摶水击,鬱为鼎门。”⒊佳士,优异之士。明 何景明《方竹先生诔》:“齐民元士,三军匹夫。”⒋明 初给事中的别
    • 6.
      六义附庸释义:谓赋。古人认为赋这种文体乃《诗经》“六义”中“赋”的流衍,故以“附庸”相喻。
    • 7.
      卑国释义:附庸国。 《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 注:“卑国,谓附庸之属。”《穀梁传·襄公六年》:“莒 人灭 繒,非灭也。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
    • 8.
      奢雅释义:奢侈附庸风雅。
    • 9.
      姜戎释义:春秋时居住在晋国南部的少数民族。晋国的附庸 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10.
      姬媵释义:妾。《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一幸姬媵,病卧累旬。”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瓌 三品,合置姬媵。”《宣和遗事》前集:“时道士有俸……皆外蓄妻子,置姬媵。”明 孙仁孺《东郭记·则将搂之乎》:“四海寻姬媵,三齐 谁舅甥。”
    • 11.
      姿质释义:⒈天资;禀赋。汉 桓宽《盐铁论·相刺》:“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生王之术,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姿,一本作“资”。《楚辞·九辩》“性愚陋以褊浅兮”汉 王逸 注:“姿质鄙钝,寡所知也。”《北史·僭伪附庸传·慕容宝》:“宝 姿质雍容,柔而不断。”⒉谓形貌。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初,婢埋时,年十五六,及开冢后,姿质如故。”《魏书·序纪·平文帝》:“姿质雄壮,甚有威略。”唐 薛调《无双传》:“又於窗隙间窥见 无双,姿质明艷,若神仙中人。”
    • 12.
      季兴释义:中兴,复兴。 《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今 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覩未萌,受遗託孤,翊赞季兴。”《北史·僭伪附庸传·赫连定》:“使天假朕年,当与卿诸人建季兴之业。”
    • 13.
      并列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史记·三王世家》:“盖闻 周 封八百,姬姓 并列,或子、男、附庸。”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是以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宋 梅尧臣《凌霄花赋》:“当是时将恐摧为朽荄,不復萌蘖,岂得与百卉并列也耶?”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按察司》:“故《大明令》按察司、都察院并列,不视之为外官也。”
    • 14.
      影国释义:指附庸国。
    • 15.
      拱手让人释义:拱手:双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顺地让给别人。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为奴仆、附庸。
    • 16.
      殖民化释义:殖民化是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越过自身的边界而建立移民殖民地或行政附庸机构,藉以对外延伸其主权。而该地区的原住民会被受到直接统治,或被迁徙至其他地区。
    • 17.
      社稷之臣释义:称春秋时附庸于大国的小国。也称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18.
      称藩释义:亦作“称蕃”。自称藩属。向大国或宗主国承认自己的附庸地位。
    • 19.
      胥附释义:使疏远者相亲附。 亦指亲附、亲附的人或泛指附庸。
    • 20.
      裹头释义:⒈裹扎头巾;包头。《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唐 韩愈《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⒉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唐 杜甫《兵

附庸造句

1.一旦场面拉开,你是高手还是庸才,是才华横溢还是附庸风雅,终会露相的。

2.在新社会,男女平等,在婚姻问题上,妇女过去所处的“嫁狗逐狗”的附庸地位已经彻底变了。

3.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4.他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5.这个“秀才”只字不识,却专会附庸风雅。

附庸(fuy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附庸是什么意思 附庸读音 怎么读 附庸,拼音是fù yōng,附庸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附庸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