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气 [shèn qì]
1. 亦作“蜄气”。
3. 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着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
蜃气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蜄气”。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
引《史记·天官书》:“海旁蜄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遥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视沉浮,疑诸蜃气,夕復显晦,乍若潜火。”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会母》:“谩委蛇 淄青 道,万里晴光重照,会见波恬蜃气销。”
何其芳 《画梦录·炉边夜话》:“在那辽阔间也许有长春的岛屿,如蜃气所成的楼阁。”
蜃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波臣释义:指水族。古人设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治的臣隶称为“波臣”。后亦称被水淹死者为“波臣”。《庄子·外物》:“周 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周 问之曰:‘鮒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 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宁皇御舟》:“御鷁至沉於波臣。”清 李渔《蜃中楼·幻因》:“蜃气人人知是幻,独言身世为真,不知也似蜃乾坤:终朝营海市,一旦付波臣。”清 汪中《哀盐船文》:“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欧阳山《苦斗》八十:“你掉到那大河里
- 2.
海市释义:⒈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体的形象。旧称蜃气。晋 伏琛《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臺,名海市。”宋 沉括《梦溪笔谈·异事》:“登州 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臺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歷歷可见,谓之海市。”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蛟龙附蜃》附录:“﹝蜃﹞能吁气成楼臺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老残游记》第一回:“大家住下,也就玩赏玩赏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杨朔《海市》:“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参见“海市蜃楼”。⒉海边城市。唐 鲍溶《采葛行》:“蛮女将来海市
- 3.
海气释义:⒈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 《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唐 张子容《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清 周亮工《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吴 山搅 越 青。”⒉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唐 骆宾王《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海市蜃楼”。⒊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 4.
白濛濛释义:能造成视觉模糊的一片白词语出处形容一片模糊的白色。刘半农《晓》诗:“太阳的光线,一丝丝透出来,照见一片平原,罩着层白蒙蒙的薄雾。”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十:“武昌 城远远地在阳炎中横陈着,脚根是看不见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气楼。”
- 5.
白蜃云释义:白色蜃气,借指雾气。
- 6.
蜃云释义:即蜃气。
- 7.
蜃楼释义:古人谓蜃气变幻成的楼阁。宋 陈允平《渡江云·三潭印月》词:“烟沉雾迴,怪蜃楼飞入清虚。秋夜长,一轮蟾素,渐渐出云衢。”明 陈汝元《金莲记·饭鱼》:“游鳞恨落他人后,桃花流水半含愁。今夜呵,怨气冲冲结蜃楼。”艾青《年轻的城》诗:“不是瀚海蜃楼,不是 蓬莱 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参见“蜃气”。
- 8.
蜃氛释义:犹蜃气。
- 9.
阵头释义:⒈战斗行列之首。南朝 梁 吴均《从军行》:“阵头横却月,马腹带连钱。”唐 王建《送魏州李相公》诗:“旗下可闻诛败将,阵头多是用降兵。”⒉雷阵雨来临前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的景象。亦指阵雨。《古谣谚·占云谚》引 元 陆泳《田家五行志》:“太婆年八十八,弗曾见东南阵头发。”《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霎时间雷雨大作……果然阵头过,雨小了。”清 李渔《蜃中楼·望洋》:“那里有什么蜃气,原来是个阵头,如今大雨下起来了。”
- 10.
鲸波释义:犹言惊涛骇浪。唐 杜甫《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诗》:“溟涨鲸波动,衡阳 雁影徂。”明 唐顺之《送蒋藩幕赴闽中》诗:“风岛鲸波涌,寒城蜃气收。”柳亚子《辽海》诗:“忽闻 辽海 起鲸波,易水 风寒涕泪多。”